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多维+互动+融合 夯实传媒培养基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13
□本报记者 张君成
作为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首家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对标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和新文科建设要求,依托陕西地域富集的红色育人资源,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色教育之路。
打造有现场感的多维育人情境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院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以延安为中心设立系列红色教育基地,把课堂搬到红色新闻的历史现场,形成融通新闻史论、新闻实践、红色教育、国情教育为一体的教学环节。
依托清凉山延安新闻纪念馆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都会开展中国共产党新闻传播史专题研学活动。曾参与活动的成倩回忆起自己的研学感受时说:“清凉山就像新闻山,我们沉浸其中,这些历史现场给了我们学习的方向和灵感,为我们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此外,学院还打造了“陕甘宁纪行”“黔东南重走长征路”等“行走的课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讲授课堂延伸到实践实习中。“我们与延安日报社、延安融媒体中心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通过实践锻炼,让新闻史论课堂回归到新闻历史现场,将新闻采写课堂置于新闻事件语境,有效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师生多篇新闻评论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刊登。”许加彪说。
建构全链条融入的互动育人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育人才的关键。许加彪表示,学院设计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链条融入的培根育人模式,秉承“知识、体验、实践”一体化的理念,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链条融入的互动教学效果。
学院在全国首开《陕甘宁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课程,聚焦陕甘宁边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阐释以党性为指导的全党办报模式,启智润心,铸魂育人。近几年来相关建设成果丰硕,许加彪主讲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荣获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李梅主讲的《广播播音主持》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学院充分利用“两类三级”(校内―校外、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实践实习平台体系,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研―用”教育链条,延伸课堂学习。许加彪表示:“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不应只强调可言传的新闻知识概念体系与专业技能的传递,而更应关注涵养受教育者的政治品格以及培养受教育者内在的素质能力。”
挖掘校地联培的融合育人机制
培育人才,教师先行。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办“新闻梦工厂”“新闻大讲堂”,采取“讲授+讨论”“案例+演示”“体验+指导”等课堂教学创新方式,并实行“双导师”制,以业界与学界互动促进内外联培贯通,使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学院聘请70多位传媒专家到学院演讲和示范。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张小东认为,“加强学界与业界交流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多维培养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学院师生和业界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了行业新发展和研究更深入的双轮驱动。”
经过多年探索,成绩斐然。许加彪介绍,目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陕西省空白。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4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突破,学院报送的“赓续红色血脉记录时代风云――‘走进红色新闻的历史现场’社会实践活动”被评为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李震主制的大型文化纪录片《秦风》在央视播出,并入选教育部校园原创文化精品首批推广项目。另有多项成果先后获评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优秀作品、优秀微党课、陕西省高校样板党支部、省高校团建样板支部、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
对于未来规划,许加彪表示,面对国际舆论复杂多变、媒介生态深刻变迁,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着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