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市融媒体中心

提速人才队伍建设促融合发展

作者:张席贵 庞赫 郭书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2-13

  □本报记者 张席贵 通讯员 庞赫 郭书忠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但在县级融媒体建设过程中,面对人才流失、人员老化、专业复合型人才不足等问题,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融媒体中心采取了“引、转、培、挖”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桦甸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引进人才补充新鲜血液。“桦甸市融媒体中心现有89名员工中,40岁以下的仅有37人,而在编60人当中,40周岁以下的仅有16人。而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还是传统的新闻记者。他们具备很强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但互联网思维薄弱,使用新媒体技术以及新媒体语言的能力欠缺。”吉林省桦甸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王茹刚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表示,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新闻从业者是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关键所在。

  王茹刚介绍,“引”就是在桦甸市委、市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融媒体中心面向域内外录用和高薪招聘专业人才,目前已招录各类专业人才14名,有效补充了融媒体中心的人才队伍。

  加强转型引导适应新媒体发展。“‘转’就是对中心传统媒体人进行转型引导,通过转变观念、学习知识、钻研技术、融合服务、实战历练等形式,引导其从传统媒体思维向全新的新媒体思维转型,实现与时代共舞。”王茹刚说道。

  要主动适应新媒体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传统媒体的单一技术向多面技术转型。王茹刚介绍,许振兴是融媒体中心一名年轻的“老”媒体人,从事新闻工作17年,具有极强的新闻敏感,她积极主动投身到转型中,并迅速成为融媒体中心复合型人才。

  “在她的带领下,中心广播节目部成员打破边界、自加压力、创新开拓,广播节目成功转型,实现部分节目可视化传播。”王茹刚表示。

  培育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就是对年轻媒体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集中培训、推送上级媒体拓展培训、区域合作交流培训、内部人员传帮带、工作中实战历练等形式进行针对性培养,使其快速成为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王茹刚说。

  王茹刚以中心记者马睿文举例表示,在融媒体中心实施对青年媒体人培养计划后,马睿文业务能力显著提升,仅2022年一年就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平台发表各类作品近50件,是2019年以前总和的4倍,并有4篇作品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发。

  挖特殊人才充实队伍。融媒体中心聚焦选人用人需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选拔任用一批“90后”在一线岗位磨炼本领,优化了干部队伍年龄结构。

  通过各种渠道挖掘热爱新闻事业、能有效助力融媒体建设发展的特殊技能人才,将其吸收到融媒体中心。这就是桦甸市融媒体中心“挖”的模式。

  “通过引进、转型、培养、挖掘、调节、整合现有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盘活人才‘存量’,锻炼和培养了一批能够开拓创新、适应媒体融合需要的全媒体人才,这也使得中心在全省县级融媒体综合传播力排行榜中排名不断提升。”王茹刚介绍,2020年10月至今,桦甸发布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4.5万;桦甸融媒手机APP用户数达常住人口的36%以上;“桦甸融媒”抖音号粉丝量从400人增长至2.1万人;今年新开通的视频号平台账号,粉丝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在国家级、省级平台发稿量大幅度攀升,从2022年年初至今已在新华社刊发稿件16件,阅读量超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