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1-10

  创新表达,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创新表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载体的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领域。如上海戏曲学院五个“00后”女生凭借京剧戏腔翻唱古风歌曲的短视频,连续登上抖音热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是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机遇和使命。乐见更多优秀传统文艺作品,在与年轻人的互动中,开出馥郁芬芳的花朵,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11月8日 华声在线 罗梦瑶 杨兴东)

 

  治理网络暴力要“止于微末” 也要“防于未然”

  “有一种伤害,叫网络暴力”。一段时间以来,从侮辱谩骂到造谣诽谤,从侵犯隐私到对立攻击,网络暴力时有发生,既污染网络世界、荼毒社会风气,也带来精神压力、造成心灵创伤。一次次猝不及防的“语言风暴”,掀起舆论波澜,席卷正常生活,甚至酿成了不少悲剧。

  事实上,根治网络暴力并不容易。这其中,既有溯及匿名的技术之论,也有言论表达的权利之争,更有群体性无意识的道德之困、法律之难。无远弗届的网络空间,有人发言张口就来,经常情绪先行、理性后置,不经意间成了谣言的“二传手”、暴力的“助推者”,这提醒我们,治理网络暴力既要侧重“止于微末”的细节,也必须解决“防于未然”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才能对网络暴力形成震慑;只有明确“权责边界”,才能让网络暴力无从滋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要求“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这表明,谁躲在屏幕背后“恶语伤人”,谁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11月7日 人民网 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