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绽放光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1-04
□李朝全
曾散是一位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此次他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青春中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以参与志愿服务的一群青年的感人事迹为描写对象,讲述这些青年在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优渥的情况下志愿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农村基层去支教、支农、支医,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让自己的青春在大时代的大天地中绽放光彩的故事。作品主题积极而且重大,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曾散笔下的这群青年志愿者,以刚健质朴、积极有为的姿态证明,青春应该用来奋斗拼搏奉献。到贵州省绥阳县支医并且扎根的志愿者黄贵军说“生锈是一种氧化,燃烧也是一种氧化”,他们选择的不是自甘生锈,而是激情燃烧。他们看到了社会的痛点和他人的需要,主动投身时代变革大潮,并在这种志愿服务中度过自己有意义的一段青春年华。这无疑是一种有为的人生姿态和正确的青春选择。志愿服务是这批青年特别是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走上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们在努力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些青年实际上堪称当代青年的榜样和楷模,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标杆。他们以自己的举动有力地证明: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是有梦想、甘奉献、高素质的新青年,青春可以有所作为,也应该且能够有所作为。
曾散是一个在创作上相当勤奋的人。他深知报告文学是用脚走出来的,为了创作这本书,他花费了几年时间行走了几万里。他一直在关注、跟踪、采写和思考这群志愿服务青年的举动以及他们的行为给这个社会包括给他们本人所带来的一切。
为了突显自己描写反映的故事和主题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曾散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选取了一个个个体的志愿行动,也选取了包括团中央、团组织等志愿者服务团队所开展实施的组织行为、集体行为。这些志愿服务既有支教的,也有支医、支农、支援脱贫攻坚的,譬如大学毕业生安文忠帮助六盘水市青林乡百姓改变观念,依靠种植牧草和猕猴桃致富。作者还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既选取如本世纪初期徐本禹志愿支教的例子,也选取了近年来志愿参与抗疫行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青年团队及其故事。这种点面结合、穿点成线、织线成面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作品中众多人物的故事都真实而感人。曾散的采访既是一种身体在场的采访,也是一种情感在场的采访。他总是贴着人物,贴着情感,同他们一起感受酸甜苦辣,这些描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譬如,作者在写支教志愿者的事迹时,深有感触地写到自己小时候所受到过的支教老师的恩泽,以及在告别老师时边唱着《送别》边放声痛哭的情景,这种亲历性的描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在写作时始终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很好地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每一个志愿者的行动及其成功皆非轻而易举,他们都遭遇了重重困难,但是他们从未被困难打倒,而是一点一点地去克服困难,取得进步。作者还注重表现这些志愿者的服务都不是个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场接力,一场持久战,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的志愿服务。一拨又一拨的青年接力支教、支医、支农,体现了志愿服务精神和青春精神的薪火传承与生生不息。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曾散的采访还是一种思想在场的采访。他的创作总是伴随着恰当的思考。他不断地在行走、采访、聆听,同时在聆听人物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他们行动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这一群人作为社会青年榜样模范的价值与力量,思考他们的志愿举动所营造和形成的优良的青年青春的生态与氛围,以及这种氛围及生态对于整个国家、民族活力的激发、未来的缔造所具有的特别重大的意义。作者在书里不时地穿插了一些精炼的抒发和感想,这些感想大多恰到好处、水到渠成,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