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苍穹昂首“问天”

作者: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1-02

  □本报记者 杨雯

  “曙光,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中国人来摘星星了!我们来了!”在日前开播的广播剧《问天》中,当一个略带嘶哑的声音从电波中掠过时,听众的思绪仿佛与太空中的星星一同起舞……

  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沈阳市委宣传部、襄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湖北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襄阳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广播剧《问天》,正带领听众探知航天员背后的艰辛努力,体悟中国航天人逐梦苍穹的感动和星空镌刻下的印记。

  塑造中国航天英雄群像

  广播剧《问天》以我国载人航天重大节点性事件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聂海胜等为代表的中国航天英雄群像,通过展现我国首批航天员的成长过程,深刻诠释了中国航天员不计小我、祖国至上、知难而进的励志故事,堪称一部用声音写就的航天史诗。

  作为少有的以中国航天员为题材的广播剧,《问天》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聚焦特定情境下航天员的工作、训练和生活状态,通过细节刻画心理、表达情感,并以纪实的表现手法和独具听觉冲击力的音效,还原了航天员训练过程中所面对的艰难和挑战,勾勒出航天员幕后团队无私的奉献精神。

  广播剧中,无论是第一个升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毅,或是连续两次执飞太空任务的谢国胜,以及一直备飞的岳明、训练负责人洪阔和他们的妻儿等,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对国家之忠、对亲人之爱、对战友之情和难以割舍的中国航天事业,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和信仰的力量。

  给予听众更多想象空间

  “曙光,曙光!曙光明白!”《问天》开篇就以广大听众熟悉的应答出场,让人们不禁在脑海中再次闪现出中国航天员出舱时的情景。

  显然,《问天》在情境构建上,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凭借声音的质感和纪实叙事的重构,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让观众得以在无穷的想象中,构建起无画面的空间感。

  《问天》所涉人物众多,剧中人达到20余位,由此,该剧通过多个人物、多个场景、多条线索的立体叙事方式铺展开来,让航天员、训练师、妻儿等有交叉亦有分野。

  在叙事结构上,该剧以插叙手法,从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到中国航天员们多次飞向太空,实现了多时空、多视角的剧情衔接和重构并遥相呼应。从神舟五号初登太空,到神舟十二号实现3个月长期驻留,《问天》在完成叙事的同时,更营造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和场景,其魅力在于给予听众更多想象的空间,感受到航天员在训练中的跌宕起伏,以及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

  比如,为了更好地利用声音去讲述故事,该剧通过类似旁白等的处理方式,将那些无法直接用音效表现的心理情节做了交代。“此刻,我真的漫步在太空中了,这景象是我在地球上不曾见过的,这壮丽,无与伦比。”“祖先问天,是对宇宙规律的不断思考,而吾辈问天,是对浩瀚宇宙的不断探索,是不可磨灭的航天强国梦。”“作为7年的训练,我终于迎来了飞天的一刻,感谢祖国信任我、选择我”……航天员的内心独白,让听众仿佛沉浸于太空中,听其倾诉。

  集合多方之力共创精品

  《问天》的创作集合了多方之力,来自湖北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襄阳广播电视台的创作团队和聂海胜将军的弟弟以及家乡枣阳海胜中学的学生代表一起,共同创制了这部精品之作。

  该剧自立项以来,主创团队先后多次赴北京、襄阳、武汉等地深入采访,从训练、学习、生活、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航天员成长经历,以更多细节承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光荣使命,一个个航天员和他们幕后团队的形象也更加丰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两位“主要演员”,分别是刚刚获得首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的湖北广播电视台首席记者、湖北之声《焦点时刻》节目主持人柳芳和沈阳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大麦。两位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获得者――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庞磊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齐昕欣,也加盟了该剧。同时,聂海胜将军的弟弟聂新胜也在剧中“献声”,一句“我们中国人圆梦了”,道出了更多听众的心声。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广播剧《问天》不仅艺术化呈现了中国航天员的高光时刻,同时,坚持平实的叙事风格,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