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融合发展:绕不过去的高频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劳动保障分社副主任 段斌
在融合发展模式下,出版业正处在产业升级及产业生态重塑的过程中,出版单位内部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以及知识生产、传播、运营方式都正在产生变化,从而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为出版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数字出版为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自20世纪末提出“数字出版”概念以来,出版业内迅速掀起了一股数字出版浪潮,有利于数字出版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逐步得以构建。大型出版单位纷纷投资试水,组建旗下的数字传媒公司。同时,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各类数字出版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尽管在发展初期,由于资本加持和企业盲目跟进等原因,如手持阅读器等数字出版产品迅速兴起又销声匿迹,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商业模式。
数字出版借助高新技术整合了行业资源,形成了一条拓展性极强的全新产业链。它在实现内部产业链扩展和重构的基础上,将传统出版产品内容通过现代技术进行重新整合和包装展示,不断推动传统出版产业价值链的延伸,进而实现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因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从2010年的1051.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1781.67亿元,十年间增长了11倍。这充分说明,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为出版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此,出版单位开始加快建设数字出版平台,出版业发展的数字化进程明显提档加速。
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新闻出版行业原本泾渭分明的条块分割已逐步被打破,广播、电视、报社、期刊社、出版社等都已投身到这场大融合之中,各地数字产业园、融媒体中心纷纷落户。出版业在面对读者阅读习惯与购买方式改变、网络电商平台的渠道挤压等现实问题,以及数字出版规模所占份额还不够大的情况下,加快融合发展以寻求转型升级就显得极为迫切,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加快融合生产环节要素,调整或重构固有业务流程。出版单位以融合发展为契机,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将原有以纸质图书为主的生产流程调整为面向多元化产品,同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绩效考核、营销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将生产要素由单一方向、单一维度的流动转变为生产要素多向、立体化聚集整合。
其次,跨介质、立体化打造产品,推进内容呈现方式融合。出版单位立足内容资源,运用新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实现由纸质图书向全媒体复合出版物的转变,出版单位自身则由纸质图书供应商转变为全媒体阅读服务供应商。一批大中型数字化项目入选数字出版精品工程,并先后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及各类项目支持。
再次,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实现消费对象需求融合。出版单位日益形成全媒体产品推送能力,实现线上线下对读者的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服务。出版单位可利用大数据实现出版社与读者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强化数字产品服务能力,进而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传播。
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出版业向线上转移。各出版单位、实体书店、图书馆开展“云馆配”“云阅读”“直播带货”等尝试,收到一定成效。这也表明,出版业融合发展已初步形成纸质产品和数字产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融合发展开启新篇章
2022年出台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0项主要措施,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 “十四五”时期出版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同时,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阅读产品蓬勃发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首次突破5亿;国家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加快创新,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等新服务方式陆续推出,使得数字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多元。出版业融合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
出版单位应充分发挥内容资源优势,提升资源整合水平,运用新技术提升内容生产能力,丰富和优化产品供给。同时把握数字时代信息传播规律,顺应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社交化等新趋势,创新数字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资源要素变革、以互联网为牵引的业务模式创新,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变革,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更多双效俱佳的融合发展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