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绿色印刷情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主任 刘云
初次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结缘是从《刘云:为印企环保不遗余力》这篇采访稿开始的。此后多次以印刷企业的角度或者行业专家的身份撰写了相关方面的文章,数次与该报结缘,是我的荣幸,也是这份报纸对我的一种激励。
从2016年开始,随着环保风暴吹遍全国,环保问题成为各企业的生存问题,企业不光面临着环保督察、环保罚款、设施设备改造、原辅材料更换等问题,关键是企业对于环保政策如何落实等方面也一头雾水。我作为一名印刷企业环保管理者,从事多年环保管理工作,对于一些环保问题有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从2018年开始该报的印刷导刊多次就印刷企业环保疑点难点问题、新政策新法规等方面,设置专栏。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进行解读,或者约稿。我也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忠实粉丝。结合近5年来的阅读感触和实际情况,我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也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给企业带来启发的真实案例,这两个故事本身也是印刷企业实现绿色印刷最重要的两件事。同时这两个小故事的背后延伸,也解决了印刷企业的许多环保问题。
故事一:印刷危废减量化
2019年之前,印刷企业的油墨都是用铁桶直接包装,用过的废旧铁桶作为危险废弃物处置,市场上处理1吨此类危险废弃物价格在6000多元左右,因此类危险废弃物处置难度较大,市场上处置的单位较少,处理不及时,从而造成了印刷车间废旧铁桶堆放严重,严重影响了厂区内环境卫生。许多企业因为这个问题而被相关部门罚款。
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针对国家新出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等问题,组织行业内相关专家作了《危废将成下阶段监管重点 印企咋整?》专题报道。
各企业结合危废铁桶的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最终大家认为从油墨桶减量入手是减少危险废弃物的关键。这是多家印刷企业第一次针对环保问题做的共同探讨,也是第一次从企业倒推上游改造的第一步。
印刷企业协调油墨生产厂商,共同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沟通,希望双方能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绝大部分油墨采用大桶灌装,且用自动供墨系统,改变包装模式等方法不现实。通过调研研究,最终决定采用油墨桶内膜覆盖的方式,但是内膜厚度材质等问题是现实中的一个难点,太薄了一压就烂,太厚了容易起泡,或者容易混入其他杂质。印刷企业和油墨生产厂家只能一点点测试,从1毫米到5毫米厚度测试,从普通塑料到纳米塑料,多环境、多场所测试,最终实现了5毫米厚度,纳米内膜覆盖技术完美地解决了油墨桶危废问题。以前需要整桶当危废,现在只需要把纳米内膜当危废即可,油墨铁桶且可以再生利用。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危险废弃物排放量约33500多吨(结合全国油墨产生量折算),全年节约2000多万元危废处置费,各个企业均受益。从此项改变开始,许多印刷企业结合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各自的生产危废环节,细化研究,把生产过程中减少危险废弃物产生量作为新课题,不断增加深度。现阶段,许多企业把采用无纺布代替传统的碎布条作为搽机布,此改变不光改善了车间环境,也减少了危险废弃物的产生,企业也得到了实惠。通过了解,印刷企业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上已经走在了其他产物行业的前面。
故事二:原辅材料源头控制减量
2020年7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登了《夏季VOCs攻坚从源头减排》的短文,作者指出出版印刷企业中,清洗剂、酒精润版液为VOCs主要排放源,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方能摘掉印刷企业高VOCs排放企业的帽子。
当时印刷企业使用的清洗剂、酒精润版液含VOCs含量高达97%以上,且此两种原辅材料用量较大,每家企业用量都在几十吨以上,折合排放量VOCs年度排放量就能达到几十吨,这个数字很是触目惊心。从本篇报道得到启发,2020年下半年,印工协、北京印刷协会、河北印刷协会、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及北京市部分印刷企业走向了寻找半水基清洗剂之路。通过前期市场调研、样品检验,发现市面上销售的清洗剂VOCs含量基本上都在80%以上,基本上没有低于80%的清洗剂。久经波折最终找到了一款苏州一家环保企业生产的VOCs含量低于50%的半水基清洗剂。随后以此产品为切入点,与代理商和生产厂家多次沟通,采样样品上机测试、送样检测、生产厂家现场考察等,从2021年开始,清洗剂VOCs含量检测数据不断下降,逐步从36.4%降低到17.4%,最终降低到7.5%(秉着科学的态度,每次样品均送有CA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同时安排北京市二十几家印刷企业使用此款半水基清洗剂,经过长时间使用发现其基本上能满足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