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新媒体时代的期刊新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花城》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杜小烨
流量时代“互联网+”带来了重大变革和挑战,传统出版行业应怎么面对呢?创刊于1979年的《花城》杂志,在过去10年里努力寻找答案: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学品质和顺应全新社交媒体方式之间找到平衡。
2010年5月,《花城》杂志官方微博开通;截至2022年10月,一共发布了1106条微博,粉丝数7.3万。读者会在杂志官博收到新刊的消息,可以与作家微博互动。
2014年11月,《花城》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截至2022年10月,共发布了1884篇推文,用户数9.3万。杂志订阅号基本保持着工作日日更的频率,在这里每天都能读到大约3000字左右的新刊文章、名家美文,文坛热点资讯。
2022年5月,《花城》杂志正式入驻小红书平台,并开设官方号。截至2022年10月,粉丝数1.4万。小红书分享的是年轻编辑充满活力的工作现场,多元化的美好生活方式。
永不停刊的报刊亭,寻找同行人
一本杂志承载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但作为传统的媒介平台,始终只能是单向传输的信息平台,无法克服单向化、中心化、信息不对称的缺陷。而社会化媒介平台,无论是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其双向互动、去中心化的优势,让传播变得更碎片化,但也更充分。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为传统的媒介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当文学期刊与社交电商携手,便是一座永不停刊的报刊亭。
2022年,《花城》杂志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起过寻找“《花城》同龄人”活动,读者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出生年份和与《花城》的故事,就有机会获得《花城》送出的珍藏版老杂志。40余年的时光在这本文学期刊上雕刻出炫目的光芒,储存了波澜壮阔的文学记忆,期待着读者的加入与之共振;在小红书官方主题活动“不停刊报刊亭”里面,《花城》小红书号也陪着用户读者们一起复古怀旧,盘点那些年登上《花城》的大牌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王蒙《这边风景》等,许多在《花城》首发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也会在当代年轻的读者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
过去的品牌建设都是以货品为中心的传统转化路径,但现在,推荐、种草、购买等以人为中心的转化时时处处在发生,更像是一种涟漪式的转化模式。“报刊亭”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与粉丝频繁互动是沉淀精准粉丝、有效转化的关键,只有不停寻找同行人,才能做到“永不停刊”。
会呼吸的文学期刊,与时代共振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花城》杂志在广州创刊,为中国文学界打开了“南方窗”,被誉为全国纯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一。《花城》扎根于开放拓新的岭南文化土壤,汲取广东“开风气之先”的改革精神,更借助广东沿海地区地理上毗邻港澳的优势,见证且建构了中国文学乃至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花城》流光溢彩的40余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40余年,是中国当代文学喷涌蓬勃的40余年。
在当下,文学关乎个体的精神质量,关乎时代的价值取向,关乎社会精神的丰盈程度。作为文学的承载者和表达者,文学期刊要追随时代脚步,做出更多融媒体的尝试,但更重要的是保持文学品质,在新时代秉承文学传统,坚守文学追求,保持兼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敏锐目光。
2016年起,《花城》新辟了《域外视角》栏目,向读者提供不同视野下的泛文化比较研究。与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邵燕君及其博士研究生团队)合作,推出了《特约》栏目,从网络文学、游戏、宅文化、虚拟社会、爱豆文化等文化共性点切入,解读当下青少年的文学语境与精神归属。2017年以来,推出《花城关注》栏目,邀请著名评论家何平担任主持人,通过这个栏目,寻找中国当代文学中更具年轻特质和创意态度的写作,发掘更多文学新生力量。2020年,推出《花城译介》栏目,邀请《世界文学》主编高兴担任主持人,专门译介以小说为主的域外优秀文学作品,为当代文学生态提供可供交流、沟通和对话的文本。
不管传播技术如何更新,文学的标准都在那里:文学的使命,是对人和时代的表达。会呼吸的文学期刊,始终要能接纳着文学圈的创造、分享、交流、创新,保持独具年轻态的探索精神,鼓励创意和实验。
如何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局势中扬长避短?如何让优质作者和内容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只有不断提高文学品质和文化传播力,这是《花城》杂志在这十年不停探寻的求新求变之路。我们衷心希望,让这个陪伴了几代人的老牌杂志能以更年轻的姿态,在崭新的领域,展现出新的活力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