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出版业的“三变”

作者:陈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商务印书馆学术编辑中心主任 陈洁

  最近听了一场线上讲座,题为“小人物与大时代”,令我感慨弥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同样是大时代的缩影,可以映照大时代的变迁。这十年,全国人民为了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我们作为编辑、作为文化工作者,尽管只是这场巨变中的一粒微尘,但它并不妨碍我们成为这条腾飞路上的一颗坚强的铺路石。就我所亲历的出版行业来说,新时代的变化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

  变化一:主题出版火力全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主题出版火力全开,全方位推进,成为出版界最“燃”的现象和话题。

  从行业层面看,主题出版的全方位推进,离不开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以2012年主管部门要求报送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为标志,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报送成为年度常规工作。2016年,主题出版首次成为独立的图书类规划,成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子规划之首。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一大批政治导向好、学术价值高、艺术性强的主题出版精品力作涌现,在国内外图书市场收获良好反响。

  以往提及主题出版,我们都有个惯性,认为是人民出版社的业务范围,以政策文件和大政方针为出版内容。现在这个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来主题出版就是与当今社会生活最贴近的一种积极的出版表达。有趣的是,当主题出版走进每家出版社、到每位编辑手中时,往往会延续他们的出版方向,展现出他们独有的风采。

  20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经典名著丛书”,分为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三个系列,意在正本清源、温故知新。这套堪称名作名译的经典著作不久前入藏刚刚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并上架陈列。

  变化二:学术出版勇攀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出版日益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文化板块,显露出高品质、原创性、成规模、规范化等特点。

  从行业层面看,学术出版能够在这十年发展这么稳健,离不开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等方面的支持。数据显示,国家出版基金自2007年设立至去年年底,共利用中央财政资金57亿多元,遴选资助了6000多个优秀出版项目,推出了近5000个项目成果。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则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条走向世界的道路。统计显示,该项目从启动之初的2010年度到2020年度,共有89家出版机构、129所高校的1221个项目获得立项,项目资助学科从初期的8个增加到25个,资助的文版种数从1个增加到17个。

  回首这十年,的确是我从业20余年来最忙最累的十年,也是硕果累累的十年。学术出版面临新需求、新业态、新发展、新渠道,我们必须不断地去适应、去追赶。商务印书馆原先的主营方向是出版外国学术译作和中外工具书,直至1997年建馆百年时原创著作才开始起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响应成规模出版原创著作的号召。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一批100种出版,以优异的成绩结项;我们乘胜追击,第二批100种再次获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又于2015年成功结项。这套书主要收录晚清以降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学者的名家名著,有志于“梳理百年学脉,承启思想创新”。2019年在国家博物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展览”中,“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作为主题书墙整体陈列。同期,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全49册)也于2015年出版,并喜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从2016年起,以展现当代中国智慧为主旨的“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项目又拉开了序幕,它主要收录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原创学术名著。经过5年多的耕耘,这套丛书现已出版了近百种,初具规模。

  然而,商务印书馆倾力出版原创著作的脚步并未就此止步。从2021年开始,我们着眼于未来,启动了“日新文库”项目,它以“创新、专精、开放”为宗旨,意在寻找45岁及以下的青年学者的标杆之作。经过广泛的征稿、严格的评审和紧锣密鼓的编辑出版,今年我们推出了第一辑的6种图书。

  变化三:融合出版蓬勃发展

  这十年,数字出版发展迅猛,出版业融合步伐加快。根据历年发布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我国数字出版营业收入逐年增长,从2012年的1935.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781.7亿元。

  新媒体、自媒体、数字出版、融合出版等新词语成为这十年的出版热词。

  首先感受强烈的是营销渠道发生了从地面店到电商再到视频平台的快速变化。以往编辑只管编书,营销是发行部的事。十年前,这一切突然发生了变化,编辑需要利用微博、微信宣传自己的图书,更有甚者还能借助新媒体组稿策划选题。为数不少的年轻编辑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网络大V和知名编辑。在网络化生存中游刃有余的新编辑,让自己的书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如今,短视频、直播又成了编辑的必备技能,要求他们实现案头与镜头的自如切换。不仅如此,出版的媒介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纸质出版不再是唯一的出版形式,电子书、网络版、有声书接踵而来。

  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接连上线,一个小手机替代了学生书包里厚厚的大词典。早在2014年商务印书馆启动图书出版EP同步项目,2019年“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平台”上线,由知名学者讲解的“汉译名著导读”视频和大量电子书上线。由此百年老店翻开了新篇章,为了建设一个数字的、科技的和智能的新商务,我们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