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样报到转发朋友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经济日报高级编辑 魏永刚
寄样报,很长时间都是做报纸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年前,我刚刚到报社参加工作时,每当有通讯员稿子刊发,编辑老师就会提醒“不要忘寄样报”。这几乎成为我们在版面编辑之外的一项“日常工作”。今天蓦然回首,这十年来,寄样报已经很久都没有做过了,以至于有时候说起这件事,年轻同行竟然会表现出一脸茫然。
寄样报,实际上是我们和通讯员或者报道对象保持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稿子发表了,邮寄一份报纸给他们,既是对采访工作的一个交待,也是联系群众的一种有效方式。那时候,报社有一项重要工作叫通联工作,简单说就是专门和读者保持通讯联系,主要拆阅读者和通讯员的来信来稿,甚至要根据情况进行回信。邮寄样报也是通联工作的内容之一,有些读者甚至会珍藏编辑部邮寄来的样报。现在,不再邮寄样报了,是不是就和读者拉开了距离呢?
其实,样报不寄了,我们和读者的距离并没有更远。样报的消失是最近这五六年的事情。这背后有两个人人可感知的变化:一个是报纸上网了,所有报道几乎都可以迅速在网络上看到;再一个是移动互联网“移动”到了更多人身边。尤其是微信的发展,连最偏远山区的农民也“联系”了起来。人们的交往方式从交换名片变成了互加微信。去年春天,我到贵州西北部一个山村采访,见面聊天之后,好几位农民都拿出手机来,和我互相添加微信。网络联系成为最普遍也最经常的联系方式。后来报道在报纸上发表之后,我通过微信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转给了他们。显然,这要比邮寄样报快了很多。
不再寄样报,但稿子见报、报道发表之后,通联工作并没有少,转发朋友圈几乎和当年邮寄样报一样,成为许多媒体人的“日常工作”。这几年,我们已经习惯于每天早晨把报纸上的信息转发朋友圈。对于自己经手的报道,不仅要转发朋友圈,还会专门发给通讯员或者采访对象。微信联系几乎是即时到达。那些年,样报邮寄出大概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所反馈,现在转发一个朋友圈,几乎即时就可以获得点赞,有时还能收到群众的留言。与读者和群众这样便捷及时的联系,恐怕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无法想象的。
从邮寄样报到转发朋友圈,看上去是联系方式的变化,其背后的内涵却耐人寻味。样报其实是送给特定读者或报道对象的。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样报即使能有最多的传阅,也不过几个至多十几个人。而朋友圈传播则和样报不在同一个“重量级”。
更重要的是,报纸上的报道有了微信这个载体,信息就实现了一个了不起的转化,大众信息进入了个性化社交传播。一篇不起眼的报道,也许在版面上并不突出,却可能在报道对象的个人交往圈里成为热门话题。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报道经过朋友圈传播,又会进入朋友圈“朋友”的“朋友圈”,传播量都是几何级增长的。这种传播形式提高了我们在报纸上刊登的大众信息的亲和力,自然也增强了报道的传播效果。
这十年,媒体融合发展既是党中央对主流媒体提出的要求,也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追求。网络已经成为城乡建设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把最偏远的山区也“圈”了进来。我们喜欢说互联网改变了媒介生态,其实,整个信息传播环境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在这场变革中既是剧中人,也是受益者。从采访时要准备录音录像,到成稿时考虑音频视频产品,我们对待采访题目的思维方式和采集行为都有了深刻改变。更重要的是,从邮寄样报到转发朋友圈,新闻人与群众的联系方式在不断丰富,与群众的情感联系也随着传播技术的变化而更加密切。人民永远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新闻工作者一刻也不能忘了与群众的情感交流。技术发展改变了我们与群众的联系方式,增强了我们与人民的感情。
这是融合发展的成果,更是时代的馈赠。隔着千山万水,我们可以和受众即时便捷地联系上,而且能够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传播他们的生动故事,这是我们这代新闻工作者之幸。我怀念那些邮寄样报的日子,更珍惜现在转发朋友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