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服务效能 助力编辑成长成才

――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

作者: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3

  □本报记者 尹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编辑学会紧紧咬住‘编辑’二字,在建好高素质编辑队伍、高举学术旗帜、深度进入主阵地、提升编校质量、弘扬编辑精神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高水平编辑人才培养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用中国编辑学会工作的“四条主线”,画出非凡十年中,我国编辑队伍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取得的成绩。

  宽视角深层次长距离培养编辑

  编辑人才是中国编辑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编辑学会的重点服务对象。在编辑的教育培训方面,十年来中国编辑学会与时俱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推动编辑人才队伍树立终身学习与全面学习的观念,向复合型、多功能方向发展。

  “在我刚接手中国编辑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时,首先就是在编辑的教育培训方面下功夫。”郝振省告诉记者,在巩固往届理事会开展的包括时事政治、编校质量、法律法规等在内的常规入职培训基础上,新一届理事会进一步开拓思路,提出“宽视角、深层次、长距离”的9字培训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编辑学会不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让培训内容不仅限于编辑出版,而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多领域“破圈”;注重邀请各领域的顶级专家授课,把一个问题、一方面的核心素养说深说透;聚焦长远,打开编辑视野,丰富提高选题策划的角度与站位。

  陈锡文讲“三农”政策,李扬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一南讲《苦难辉煌》,张国刚讲《资治通鉴》,唐浩明讲《曾国藩》,欧阳自远讲“嫦娥奔月”,刘庆邦讲文学体验,叶小钢讲音乐欣赏……一批专家学者的精彩授课内容进入培训课程,让编辑得以创新思维方式,开阔选题思路,提升内容。

  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是根本。郝振省表示,没有政治培训,业务培训就会失去方向,没有业务培训,政治培训就会没有对象。此外,中国编辑学会将融合发展引入继续教育,实现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一方面巩固线下培训,另一方面拓展线上培训,逐步解决编辑人才分类培训、分年龄段培训、精准有效培训的问题,在打造继续教育精品课程上向深度掘进,向广度拓展。

  据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参与中国编辑学会培训的编辑人数达3000余人。“在编辑学会教育培训工作的推动下,广大编辑工作者不断潜心学习、汲取营养、武装自己,提高学识和素养,夯实了做好工作的基础与底蕴。”郝振省说。

  打造学者型编辑与编辑型学者

  “思想”是郝振省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出版是内容为王与思想为王的事业。中国编辑学会高举学术旗帜,在提升编辑理论学术素养方面不断发力,希望引领编辑向思想文化学术的高端迈进,成为学者型编辑与编辑型学者。”他进一步说道。

  近年来,中国编辑学会每年举行的学术年会在业界形成较大影响力。特别是自第十六届年会开始举办的高峰学术论坛,已成为中国编辑学会学术品牌的重要抓手。

  从首届论坛的“培养编辑名家 打造出版精品”主题,到分别以“倡导工匠精神 做专家型编辑”“坚定文化自信 提高编辑素质”“新时代 新编辑 新作为”“新业态 新挑战 新思维”“建设高素质编辑队伍 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每年举办,高峰学术论坛每年邀请8至10位编辑名家围绕主题分享经验与做法,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成为学会的“拳头产品”与行业的思想盛宴。

  与此同时,高峰学术论坛每年开展配套征文活动,结合论坛大主题,设立多个分主题,平均每年吸引近500位编辑参与,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评出的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共60篇获奖主题征文,凝聚编辑队伍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思考。

  “学术年会、高峰学术论坛与配套征文工作,为编辑学术研究提供深刻启发,也为业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郝振省表示,从近年情况来看,三项活动合为一体,为我国编辑出版理论研究,提升编辑业务水平和出版物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衡量我国编辑出版队伍学术理论水平的重要标尺。

  面向国际,由中国、日本、韩国编辑(出版)学会轮流主办的国际出版学术研讨会,自199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回望三国出版业30余年来的交流,郝振省表示,研讨会是展示三国编辑出版学术成果,推动出版学术创新,促进行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推手,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高质量出版编辑业务主阵地

  在郝振省看来,我国历史上的出版家与编辑家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高端的理论素养、学术素养、文化素养。进入新时代,出版业肩负着做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编辑队伍作为推动出版质量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重要力量,如何解决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出版物的思想与学术内涵,做好学理化阐释与大众化传播。

  近年来,中国编辑学会紧密结合编辑出版工作的业务实践进入主阵地。中国编辑学会历时两年,于2021年完成“中国科技之路”大型丛书的策划组织与编辑出版工作,以15卷、300余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工业、农业、卫生、国防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学会成立以来的开山之作。2022年,中国编辑学会继续深耕编辑出版主阵地,推出《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打造编辑业务的历史书、百科书、资料书、教科书,为编辑职业“存根”。郝振省与乔还田、胡国臣、孙文科、刘超美、陈丹等副会长,共同参与到书稿的编辑出版工作之中。

  “中国编辑学会不应只是高质量出版物外在的推动力量,而应该进入到选题和书稿内容之中,主导和引领高质量完成出版工作。”郝振省表示,优秀主题出版物一定是“双效”统一的。中国编辑学会策划,并与出版单位联合“作战”的成功模式可以复制。未来,中国编辑学会也将考虑打造新的出版项目,推动各专委会加强精品出版的理念和意识。

  “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都需要借助出版成系统、成规模、成逻辑地展现。”郝振省表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编辑人才素质的提升,编辑践行“四力”尤为重要,要有让好作者呈现好作品的能力。

  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编辑影响力

  时钟拨回到4年前的2018年11月27日,在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九届年会上,巢峰、何军民、吴雪梅、杨宗元、郑海燕、郑殿华、黄一九、蔡敏、游道勤、韩敬群等10位长期奋斗在编辑工作第一线,专业造诣高,职业道德好,开拓进取、甘于奉献、成绩卓著的编辑工作者获评中国十大“优秀出版编辑”。

  郝振省在会上表示,活动旨在展现“新编辑”风采,进一步激励广大编辑队伍,培养出更多专家型编辑、学者型编辑,形成编辑队伍中见贤思齐、见德思齐的良好风尚。

  今年恰逢中国编辑学会成立30周年,“为从事编辑工作30年的编审颁发纪念证书活动”即将举行。活动将褒奖从事编辑工作30年编审为我国编辑出版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在业内打造忠诚于党的编辑出版事业、专注从事专业编辑出版业务的风气,保障和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没有对编辑事业的毅力、决心,不可能一直坚守。这些优秀编辑与资深编辑,为读者生产优质精神食粮,为出版业书写时代华章,是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郝振省表示,在对从事编辑工作30年编审的征集中,特别强调对青年编辑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富有纪念价值的活动,传承编辑职业精神,提升编辑职业的社会美誉度与文化影响力。

  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中国编辑学会连续多年联合业界做好编校质量检查方面的工作。与中国出版集团合作,为培养优秀的中青年编辑做好相应命题、判卷、评审工作。与中国文联合作,为提高出版单位编校质量提供专家团队服务工作等,在服务行业与提升出版物质量方面展现作为。

  这十年,是中国巨轮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也是中国编辑学会与我国出版业共同发展,勇攀高峰的十年,是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编辑素养的十年。目前,中国编辑学会承担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科研课题项目即将结项发布。展望未来,秉持“为编辑出版工作服务,为编辑出版人服务”的宗旨,中国编辑学会将进一步擦亮学术招牌,提高服务效能,助力人才培养,真正做好“编辑出版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