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2022广电全媒体蓝皮书显示:
传统视听正向“大视听”加速演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2
□本报记者 杨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2)》(又称2022广电全媒体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已正式出版发行。在近日举办的2022广电全媒体蓝皮书媒体研讨会上,专家纷纷表示,大视听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和引擎。
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介绍,《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自2006年起已连续出版了16本,今年的蓝皮书已经是第17本,本次报告的亮点之一,就是新增大视听产业板块,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为更好适应广电媒体形态发展变化新趋势,担负起新时代广电行业职责使命,蓝皮书创新提出‘大视听’产业概念,即在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础上,新增‘视听+’产业发展情况。”杨明品说,相关章节也升级为《大视听产业》,对大视听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进行结构性分析,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
大视听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蓝皮书认为,大视听产业是由视听和“视听+”产业组成的产业集合体。其中,视听产业主要包括广告、有线电视网络业务、节目版权、智慧广电及融合业务、视听产业基地(园区)等,是大视听产业的核心层。
当前,视听进一步成为产业要素向各行业领域渗透融合,传统视听日益向大视听快速演进,大视听正拓宽拉长视听产业链。其核心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并继续呈现增长态势,总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2021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1488.81亿元,同比增长24.68%,基于互联网的新业务新模式仍是增长驱动担当。
作为大视听产业的外围层,“视听+”产业一方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另一方面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模式,市场广阔,前景无限。视听+数据服务、视听+文创文旅、视听+直播电商、视听+终端制造、视听+教育等业态不断生长。
虽然大视听产业正成为数字文化产业中最具显示度和增长性的产业之一,但要推动大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和短板。蓝皮书指出,比如核心板块之一的视听版权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大视听衍生产业产出还不大;智慧广电渗透力和效益产出还不高;地区间、媒体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有的媒体“视听+”发展滞后;园区发展还需强化先进引领、整体突破等。
蓝皮书指出,下一步,大视听产业需不断强弱项、补短板,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区域视听产业带建设,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沿黄河省份等探索建立区域视听产业协作体或视听产业联盟,朝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大步迈进,在文化强国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业态成为重要增长极
蓝皮书指出,随着创新性、引领性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视听新业态不断产生,各业态各具特色、各有场景。与此同时,依托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视听产业生态逐步成形,视听全产业链规模初显,不断激活视听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视听新业态成为广播电视产业最重要的增长极。
2021年,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视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智慧广电、网络视听与其他领域加速融合,发展壮大一批以智慧型、融合型、数字型为特色的新业态。短视频、网络直播、直播电商、MCN、有声书等,层出不穷,生生不息。众多的新业态,覆盖各类场景,促进内容传播,服务社会民生,拉动城乡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数字经济,特别是与体育、游戏、泛知识、泛娱乐等垂类领域的跨界融合,更是重绘数字文娱地图,重构广电发展格局,共建大视听产业。
蓝皮书简要分析了网络视频、网络音频、MCN等当前比较成熟、辐射力强、具备较大规模的几种主要新业态――
网络视频方面,2021年,网络视频仍处于创新升级、高速发展阶段,向垂直领域拓展态势明显。网络视频总体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跨界深度融合,商业模式丰富多样;视频直播广开就业空间,拓展增收渠道;中视频实现产业闭环,形成盈利链条;长视频推动付费变现,控制内容成本……各网络视频业态充满活动,发展动力强劲。
网络音频方面,发展态势持续向好,2021年―2023年市场规模年增长率预计保持在32.3%―40.8%之间。其中,有声书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网络广播剧在文学/影视IP+PGC/UGC配音助力下蓬勃发展;音频直播的交互性、陪伴性与情感性特征突出,游戏、娱乐与社交价值得到市场和用户广泛认可;网络音频应用场景与消费场景加速融合。
MCN方面,广电媒体主动加快布局,盘活资源,社会化集群效应初现。
蓝皮书认为,视听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广电产业模式和生态,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视听新业态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生态化、规模化、规范化,拓展产业边界,实现高质量发展,担当起带动大视听产业发展的使命。未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科技将为视听新业态注入更多力量,文化与科技的深入融合将不断拓展新业态版图。
产业园区迎来新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围绕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布局,批准设立了系列视听产业园区。截至2021年年底,广电总局批复成立的广电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共28个,规划建筑面积总计3.88亿平方米,入驻广电视听各类企业8556家,新增企业2310家,吸纳就业近19万人,营业收入1244.85亿元,同比增长41.21%,应缴税金61.83亿元,同比增长46.31%;吸引近6000家其他相关企业入驻,就业人数超11万人,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应缴税金超过200亿元。视听产业园区聚焦特色主业,夯实产业基础,强化产业支撑,对于提升创作生产能力、完善视听产业生态、壮大产业综合实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但蓝皮书也指出,现阶段,大部分视听园区基本还停留在以投资驱动为基础的数量扩张阶段,“造血”能力差,主营业务竞争力弱,占园区主体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信息、管理经验和业务渠道,抗风险能力较差,部分龙头企业自身面临创新不足、营收大幅下滑的危机。产业结构层面,传统影视业务占比多,新型视听、融合视听、科技视听等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的新产业相对短缺,泛内容类园区普遍存在设施老旧、原创能力不足、核心IP不足等问题,泛技术类园区存在缺乏核心技术且与产业结合不够、成果转化不强等问题。
蓝皮书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过去“圈一片土地、布几个产业、发展一批企业”的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再无生存空间。亟须统筹把握、科学引导,推动园区真正成为发展新型视听企业、创造和拉动新型视听和新型消费模式的重要引擎,带动整个行业跃升到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园区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坚持科技引领,深化园区智慧化转型;同时,强化融合协同发展,推动构建多元融通的视听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