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学科建设如何与时俱进?

将数字思维与技能融入出版学科建设

作者:李美霖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2

  □本报记者 李美霖

  在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对出版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出版学科建设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拓展学科发展新领域?如何推进学科建设与数字化的有机融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产学研相关业内人士。

  打造交叉学科突出“新”意

  在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上亮相的四川大学出版学院,对自身发展和学科建设有怎样的目标和定位?四川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李想告诉记者,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大学的共建协议中提出:力争5至8年内将四川大学出版学院建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出版学院。四川省委宣传部将配合四川大学对共建目标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对标全国先进,制定学院阶段性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围绕目标定位,出版学科建设如何在数字经济环境下与时俱进,并拓展学科发展新领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出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炎龙坦言,无论未来如何发展,出版学科建设必须牢牢抓住“知识生产”这一核心,坚守阵地,才能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发展“突破口”。他同时表示,应将融合出版深度融入教学实践之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技术、信息知识服务、实践创新教育融为一体的学科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推行融合出版教育理念,从意识形态上加强对融合出版和新媒体传播生态的基本运行规律的认知。开设跨学科融合专业,协同新闻传播学、编辑出版学、计算机学等跨学科的知识资源,在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

  出版学科实现创新发展,必然要解决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书记、董事长郝运告诉记者,数字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无论是加持赋能还是颠覆创新,都是“新”字当头。在学科建设方面,需要紧密结合数字经济环境下的新技术能力,通过交叉学科设计,重塑传统学科,激活创新领域。

  满足用工需求以“融”为本

  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大学签订的共建协议,明确了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智库建设、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共建任务。李想表示,四川省委宣传部将指导出版学院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体系构建、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帮助出版学院科学定位、建强学科、彰显特色、争创一流。

  围绕融合出版的转型与就业形势的变革,建设怎样的学科体系更能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与出版单位的用工需要?王炎龙提出,要整合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开设紧跟融合出版前沿的课程,加强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学习,掌握数字出版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拓展多元化的课外教学方式。

  在王炎龙看来,“全能”出版人才应集数字编辑、网络营销、媒体运营、新媒体传播等技能于一体,如此才能满足用户阅读模式转型的深层次需求,推动出版行业向提供知识服务转型。高校应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出版社等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新媒体编创、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社交媒体传播等能力,并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助力出版行业的海外传播。

  今年4月,中宣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发业界关注。郝运表示,可以按照《实施意见》中6个方面20项措施进行学科体系建设,做好融合出版课程体系设计,既重视传统理论课程学习,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实践课程学习,特别是融合出版实践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既精通通用型知识,又掌握前沿型技术,从而有效地为出版单位提供服务。

  注重“实”干突出教学针对性

  为推动共建工作尽快取得成效,四川省委宣传部将在组织建设、政策支撑、资金支持、资源调配等方面,大力支持出版学院建设,推进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研究智库共建,建立更为紧密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争取共建工作早见成效,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从学科建设本身来看,推进学科建设与数字化有机融合,探索将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全面系统地融入学科建设之中成为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的关键。

  基础设施建设是出版学科数字化的前提条件。王炎龙认为,搭建相应的基础设施具体可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引进与出版相关的新型数字化设备,建立数字化实验室是出版学数字化教学的硬性条件。优化师资、生源、教材则有利于提升出版学科发展软实力。

  学科体系更新是出版学科数字化的创新路径。王炎龙提出,为保证出版人才对数字化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出版学科可以按照数字出版流程,在传统出版内容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经济学、市场学等专业内容,体现交叉学科的广度与应用深度,并依据数字出版的流程和环节更新出版学科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出版学科数字化的价值归属。王炎龙建议相关主体可以搭建一个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来连接高校与出版企业。

  学科建设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持续地优化和完善知识体系并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对此郝运认为,关键性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真正操盘者在各类出版单位和技术企业当中。学科建设应该从进行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教学、科研的院校中和数字出版企业以及技术企业中选拔优秀人才,打通产学研,联合组建人才培养的团队,共同设计融合出版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等。“融合出版更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采取项目制和订单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多出版企业和技术企业研发攻关的项目引入到教学实践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项目开发中学习成长,也让学科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郝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