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晚报》刊发创刊40周年特刊
笔墨书情,记录青城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1
□本报见习记者 朱丽娜
“青”是一种色彩,它既是呼和浩特草原的绿,也是碧空的蓝,因此,呼和浩特又称青城。《呼和浩特晚报》于1982年创刊,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创办的一张晚报,历经四十载发展,已经成为塞外青城的形象使者。
10月1日,《呼和浩特晚报》推出创刊40周年特刊《青城恋曲》,分为倾城、清澄、青橙3个单元,共16版,以“青”字贯穿全篇,娓娓讲述媒体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故事,处处可见报人真情。
精心策划――
晚报故事凝聚新闻之力
加强策划是办好特刊、确保特刊出彩的重要手段之一,内容的可读性和形式的视觉性等元素呈现,都需要策划为先,《青城恋曲》特刊的内容和形式都可见策划的用心。
笔耕墨耘,纸短情长。特刊前7版以“创刊那些事”“再见旧容颜”“晚报十二时辰”的组合形式,与读者一同重温晚报诞生,见证城市与晚报的发展变化。
从1982年到2022年,《呼和浩特晚报》走过了风雨四十载,见证记录了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就如特刊发刊词所著:“40年里《呼和浩特晚报》,见证着呼和浩特发展,记录着呼和浩特故事,传播着呼和浩特声音,弘扬着呼和浩特精神。”
40年筚路蓝缕,40年栉风沐雨。变化不仅在于内容与版式,报头、报徽亦是一份报纸精神的凝聚。特刊详细地向读者讲述了《呼和浩特晚报》从创刊至今,报头的题写经历了大大小小10次变换。这些先后使用过的报头,正如一个个闪光的路标,标示出这份报纸从创立到发展、从艰苦斗争到屡创佳绩的奋斗征程,见证了《呼和浩特晚报》的一次次成长。
《青城恋曲》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在策划时充分地考虑了如何发挥地方媒体的亲和力,通过身边的新闻讲述真正走入人心。在8―14版《为英雄礼赞》《为勇士击节》《为大爱放歌》板块里,一篇篇报道,回望了呼和浩特闪现的每个感人瞬间,再次打开历史的记忆,以记者的亲身经历、记录和思考,和当地读者一同感悟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难忘瞬间,立足以小见大,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把每个专题中的故事放在城市和时代发展大背景下进行呈现和回望,记述平凡的人、事与时代的步伐,凸显其以史鉴今的现实意义,充分展现了新闻之力。
巧思形式――
版面设计“奏响”新闻乐章
告别了曾经的“铅与火”,跨过了彼时的“光与电”,拥抱着当下的“数与网”,特刊的版面设计也较有亮点。在整组报道的版面底部,皆以五线谱串联,从“我们这一路”展示了报纸的“硬件”变化,再到“我们这一群”展示了晚报人的“软实力”,充分运用报纸版面优势,仿佛一曲动人的乐章荡漾在读者心间,足见版面设计用心。
6―7版“晚报十二时辰”板块的通版设计亦是独具匠心。版面巧妙采用中国古代传统计时仪器――日晷为主题进行设计。十二时辰本是我国古代计时方式,特刊很好地用日晷的计时方式呈现报刊的出版过程:从夜半子时到亥时,从采编一线到制版中心,从印刷车间到发行站点……
一份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呼和浩特晚报》,不仅承载着城市新闻的深度、厚度、宽度,也承载着各岗位晚报人24小时里的辛勤。融入中国传统特色,简约庄重,多图少文,日晷居中,文字围绕,为读者营造了良好的版面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