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视频《国庆日:听!这是中国人的声音!》――

追忆顽强不屈 再现铿锵誓言

作者: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1

  □本报记者 韩萌萌

  中国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自信的、坚毅的、团结一心的,饱含对星辰大海的无限向往,对目标的不懈追求……73年,我们见证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见证了一次又一次喜悦与感动,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声音响彻大地的时刻。在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之际,中国新闻社中新视频推出《国庆日:听!这是中国人的声音!》,以不到2分钟的短视频追忆峥嵘岁月中不屈的顽强,再现强国之路上铿锵的誓言,以及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赤子情怀,而这一切都以声音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荡气回肠,久久难忘。

  策划角度新颖

  声音凝聚力量

  “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们血战到底!”这是孤勇的声音;“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有打胜仗!”这是自信的声音;“宁肯高原埋忠骨,也绝不丢失祖国的一寸土。”这是坚毅的声音……假使没有画面,单凭这一段段声音,也会让人眼前产生一帧帧激动人心的场面。是的,这是历史的声音,是新时代的强军的声音,这声音就是中国人的声音,是人民的心声。

  每逢国庆,各家主流媒体总会推出一系列特别策划,为祖国母亲庆生,与同胞共同祝福家国共好。中国新闻社的《国庆日:听!这是中国人的声音!》从声音切入,整个策划显得颇为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以时代特色的声音串起峥嵘岁月,歌颂时代先锋,以声音为媒介让广大受众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温历史时刻,再现经典瞬间,在国庆这样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用声音传递红色血脉,家国情怀,用声音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以往的策划中看,不少媒体对声音的挖掘不够,用声音来讲故事稍显不足,中国新闻社这次给同行,尤其是短视频制作方面提供了一个参考,值得继续深挖。声音是有力量的,是容易产生共鸣的介质,如何“声入人心”,取决于主创团队宏观的叙事能力,以及对素材的把握程度和贯穿能力,值得去尝试。

  故事呈现完整

  声音祝福祖国

  换一种角度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在一部短视频产品中实现内容的统一,保证环节的流畅,则考验着制作者在日常积累和逻辑架构等方面的功力。《国庆日:听!这是中国人的声音!》这部短视频的呈现,没有为了突出声音的表现力而放弃整个故事的结构,策划者将声音视为故事的片段,突出放大声音的效应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图像、文字辅助,让受众既能感受到声音传递的力量,又观赏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故事片”,收获满满。

  “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在《国庆日:听!这是中国人的声音!》中有“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原声,有“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句“热搜体”,有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有张桂梅校长对学生们的期望,有苏炳添、中国女足、冬奥健儿为国争光的荣耀,也有无数重庆摩托车骑手的前赴后继,这些是探索的声音,是拼搏的声音,是团结的声音,中国新闻社推出的《国庆日:听!这是中国人的声音!》以这些声音为祖国献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