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1

  标记辟谣标签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一旦谣言丛生、真假难辨,就有可能污染网络环境。标记辟谣标签是网络辟谣工作的积极探索,是深入整治网络谣言乱象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网络辟谣标签工作,目的就是构建更加紧密的联动发现、联动查证、联动辟谣工作机制,努力将谣言扼制在萌芽阶段,尽快切断谣言传播链条,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压紧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就要在发现谣言上做文章、在处置谣言上下功夫、在抵制谣言上求突破。在“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行动工作期间,重点网站平台全面梳理存量谣言样本3342个,涉及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教育就业等重点社会民生领域。同时,开设辟谣专栏或专门辟谣账号,及时发布权威辟谣信息,对接触过谣言的用户,精准推送相关辟谣内容。只有聚焦问题多发高发的重点平台、重点环节、重点板块,加大对网络谣言的辟除、曝光力度,才能清存量、控增量,进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10月1日 人民网 田宇)

 

  “青少年模式”,好经别念歪

  当前,“青少年模式”成网络平台“标配”,但仍有漏洞亟待堵住。一些平台设置的限制性措施不够“硬核”,一些人因此钻制度空子恶意申请退款。与此同时,面对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退款申请”,很多中小型主播因此欠下平台的“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依靠直播“还债”。

  眼下,每当有未成年人因“打赏”闹上法庭时,只要法定代理人(一般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打赏”不予认定或不予追认,则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法院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支持返还。个别平台被钻空子恶意申请退款,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正是自身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才让他人乘虚而入。如果当初用心做好“青少年模式”,做到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如每笔“打赏”交易都需进行人脸识别认证,自然不会有熊孩子“一掷千金”,也不会有人敢恶意申请退款。这其实在技术上并无太大难度,关键看平台如何抉择。

  (10月8日 大洋网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