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年编辑职业素养的三把“金钥匙”

作者:连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10-11

  □连军

  选题策划作为图书出版的起点,其优劣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价值的优劣。选题策划不仅是编辑素养的重要环节,更是出版单位打造品牌的基础。选题策划不仅需要编辑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运用融媒体能力,更需要对读者需求的预测和时下热点的转换有所把握。对于出版单位而言,用好政策和资金去推动编辑主动思考策划有价值、有创意的选题,对出版人才培养和优化产品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出版产业环境的改变,传统出版业面临冲击与挑战,客观上对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一些出版单位却面临着人员老化、知识陈旧、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困境。特别是代表出版业未来的青年编辑,他们普遍学历较高,拥有比较扎实的学科知识,但相对缺乏系统的编辑专业培训,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胡乔木曾经说过:“编辑之为学,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加强编辑岗位学习实践是目前出版单位需要加强的一项措施。

  上好入职培训第一课,着力塑造正确的出版观

  开展入职培训是引导青年编辑从校门走进出版工作大门的重要一步。近年来,随着用工制度、进人方式的改变,出版单位通过公开招录新员工已成为新常态。而出版单位在招录时更重视的是员工的专业背景、基础素质和招录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新员工入职前对出版工作大都了解有限,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甚至只是出于就业的需要,根本谈不上对工作的喜爱。因此,开展入职培训,让新员工尽快熟悉企业概况、出版实际、工作性质、责任权利、发展方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其“想干愿干积极干”的热情,既能解决新员工普遍存在的思想矛盾、职业困惑,又能避免招聘风险、稳定队伍。做好入职培训,要用心用情,用心设计培训内容,用情关怀感染,绝不能简单化、走过场。做好入职培训,既要重视一般性的培训,还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作为意识形态属性极强的编辑岗位培训,着力塑造正确的出版观是帮助青年编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积极承担出版使命任务的重要一环。

  采用师徒制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入职培训的效果。入职培训大多是短期的、集中的,对于新入职的编辑只能起到“领进门”的作用,而每一个编辑人员的成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岗位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深化入职培训效果,单位可以根据每个员工的岗位实际和发展所需,安排一位老员工作为“师傅”,一对一精准帮扶,一方面能帮助青年编辑更快熟悉出版工作流程和业务要点,另一方面也能为青年编辑树立创新思维、培育团队向心力提供新动能。经验丰富的老编辑能够开发特色选题,能在市场中快速找准定位。他们不仅拥有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作者,更能够把专业的内容用更通俗有趣的表达传递给读者群,这些宝贵的出版智慧和经验,对新进编辑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传递和引领。优秀的团队帮扶和新老传递还能够显示企业的亲和力、凝聚力,促进职业操守、企业文化的建设,对青年编辑夯实编辑专业知识、激发强烈的职业兴趣,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出版人意义不言而喻。

  常态化开展编校竞赛,激励编辑基本能力提升

  常态化开展编校竞赛,是解决青年编辑尽快能胜任出版工作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编辑业务技能竞赛对促进增强编辑学习热情、提高职业技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全国性的编校大赛,因其范围广、专业性强、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出版从业人员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夯实编校基本功的重要动力。以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为例,该大赛试题范围广,内容涉及政治理论知识、编校基础知识和编辑业务实践应用,从字词的音、形、义理解,到文章的校对、审读,从时事政治判断和填空,再到辅文的规范修改,涵盖图书编辑的方方面面,并且对天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也有涉及。这种高质量的编校技能竞赛,对激励青年编辑提高政治素养、理论水平、编校能力,不断夯实编辑基本功、提高综合能力有极大促进作用。其吸引力不仅表现在参赛的积极性、调动性上,更表现在增强编辑自我学习的热情上。

  在常态化开展编校竞赛的同时,有的单位还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更具创新性的竞赛活动,如选题创意大赛等。选题创意大赛着力培养编辑选题策划能力,就是提升编辑职业素养的一个好办法。选题策划作为图书出版的起点,其优劣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价值的优劣。选题策划不仅是编辑素养的重要环节,更是出版单位打造品牌的基础。选题策划不仅需要编辑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运用融媒体能力,更需要对读者需求的预测和时下热点的转换有所把握。对于出版单位而言,用好政策和资金去推动编辑主动思考策划有价值、有创意的选题,对出版人才培养和优化产品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鼓励形成做手记的习惯,大力培养专家型编辑

  做编辑工作不仅要“编”而且还要“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的写作能力是编辑业务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一本图书最精彩的部分也许并非由编辑所写的文字来体现,但很多时候一本图书需要编辑用文字来引导读者更便捷、更深入、更有效率地去了解。“四力”教育中专门强调了笔力,就是要求新时代的编辑要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善描述、会挖掘,心中有担当、笔底有风雷,只有这样,才能将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融入笔下,才能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和读者的期望。在编辑写作中,审稿意见和编辑手记是图书编辑锻炼笔力的重要形式,但相对比而言,编辑手记以其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对编辑写作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图书营销宣传更有助益。

  用编辑手记形式记录下图书形成的过程和编辑工作的履迹,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功,其中颇能见出编辑的素养和能力。编辑手记内容可以是编辑在工作中随手记录的文字,如为了积累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记录的错误修改;也可以是一篇关于图书在出版前的策划起源、出版中的新鲜内容和出版后的心得体会;既可以是为与作者沟通和撰写审读报告而提供的基本素材或稿件整体评述,也可以是为自己业务知识进行补充和积累而随手记录的书稿加工过程、营销宣传方案等。

  从经验积累的角度说,编辑手记就是编辑对自己工作过程、效果的一种思考、梳理和总结,不仅对形成自己的方法格局、走向专家型编辑有利,还对同事之间进行朴素的、平等的业务交流有利。从营销宣传的角度而言,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编辑手记出现在豆瓣、知乎、简书等自媒体平台上,编辑手记成为读者们了解图书的重要渠道。用手记形式记录策划选题的初衷、与作者沟通的小故事、图书形成的过程和编辑工作的履迹,以及下印厂前的仔细检阅和出版后推广宣传的新奇事,让不为大众所知的幕后编辑工作为读者知晓,让更多有趣的图书映入大众眼帘,也是一件趣事。

  编辑手记看似简单,写好却不容易。它不仅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文字写作能力和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还要求编辑具备发自内心的出版情怀、苦于钻研的工匠品质。对青年编辑而言,是一种长期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长锻炼。对出版单位而言,既要鼓励青年编辑人人养成做手记的习惯,更要通过开展活动或搭建平台,让那些优秀的编辑手记能够与更广泛开阔的领域发生关系、与更多同仁切磋交流。

  (作者系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