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释放的链式加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9-08
□江作苏
重庆山火救援实践,已成为一个体现正能量的社会事件。其间,通过传播渠道释放信息、集聚能量、形成合力,其过程并非官方组织,而是公民链接、呼应、放大,形成特定场域,民间善良与勇敢的伦理底色得到充分的体现。
传播链的形成,表面看是一个一个信息的咬合与延伸,但是分类来看,在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关注度是随着近身感、切身感而提升的。然而,由关注转而成为线上线下的行为投入,则需要这个传播场域中有足够的、被普遍认可的伦理能量支撑。
从重庆山火发生过程看,起始的信息分层传递是分散的,只是对突发事件的关注而已。随着山火蔓延,关注的指向性逐渐聚合到城市绿肺存亡,人们有了焦虑感,但这种近身与切身性,还没有达到非专业人员起而投入行动的程度。
此时,关键的一环产生,即网民围绕事件信息的主动发声,成为独立的信息环节,它丝丝向善念链接,不再仅仅是客观围观。互联网的特征之一是链能互激,在没有异见抵消的场域当中,善的能量震荡回馈放大,把乡愿诉求的基本底色呈现到最大值。“此时不为,何时再动?!”这样的一呼百应场景出现,就是民间那种“民不畏死”“舍我其谁”朴素道德感的焕发。因为它的产生自然,所以有力、普遍和深入。
能量释放的合度,与网络场域的言论尺度合理密切相关。人们注意到,在重庆山火救援过程中,并没有由官方去提出什么高大上的口号,或是发出脱离公民自愿性质的要求,这一点对今后的网络管理实践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唯其朴素,方显本色。缙云山是重庆人珍爱的资源,山火毁林是触及每个市民利益的灾害,政府行动迅速,远在云南等地的消防员都赶来拼命救火,官方的标杆作了行为示范,这对唤起市民良知是充要条件,缺了它只去号召百姓救火,那是不会有什么作用的。因此,官民一致,合声发力,就是行动+舆论的正向结果。
学界早就注意到了舆论场的链式增强效能。但是为什么相同的火灾场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群中会有不同的传播效果呢?换句话来讲,为什么有些火灾的信息场域会形成官民意见不一,甚至观点对立呢?
这需要我们基于对人作为传播主体的更多研究。从重庆山火救援实践看,巴山蜀水养育的民风民俗是不可忽视的场景内涵。对豪气爽快、侠义敢为的认同感,必须与向善为善的伦理基本出发点相契合,这样才能内在驱动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行为合流。不盲不纵,不过不矫,这样的舆论尺度,是建立在深厚的民间伦理平台之上的,没有这样的平台和平时对平台的养成,急难之时是无法想象会不添乱的,更遑论会有那么多义民涌现,举体一致的强大社会效果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