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推出“20人讲述・成都人的家国故事”系列报道

回忆小日子 读出大变化

作者:陈妙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9-06

  □本报记者 陈妙然

  提起“日子”这个词,我们每个人都会倍感亲切。这是人人正在经历,人人都有感触的真实。成都日报社推出的系列策划“非凡的十年 闪亮的日子”,主要展现新思想指引下的成都故事,以此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系列报道的开篇。其中,“20人讲述・成都人的家国故事”系列报道邀请20人进行讲述,表达成都人民的家国情怀。面对“非凡十年”这个宏大主题,“日子”这个轻巧而温暖的词成了成都日报社重大主题报道破题的密钥。

  故事之中不只有故事

  “2012―2022,新时代中国风起正劲,十年发展稳健向好……2100万成都人以梦为马,开拓前行。”“非凡的十年 闪亮的日子”系列策划在掷地有声的评论员文章中开篇,“20人讲述・成都人的家国故事”系列报道也由此开启。

  成渝铁路不断提速,两地的“时间距离”缩短至1小时;兴隆湖畔,天府实验室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北京冬奥会上运转着多个“成都制造”。这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是一座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城市。怎么把对城市对国家的情愫表达得更充分,如何更客观更真实更全面地讲好非凡十年发展,《成都日报》没有做大开大合式的报道,而是将落点落在了20个成都人身上。而恰恰“人”确是最有力量的。

  这20位主人公从事不同职业,坚守不同岗位。但每一个人的追梦姿态都在时代的蒸蒸日上中被定格,在一个个闪亮的日子中绽放光芒。

  好的报道要有故事,这已经成为记者们牢记于心的法则。而《成都日报》“20人讲述・成都人的家国故事”系列报道的敢为之处在于,它将一位主人公的故事写满整整一版,令人读出了一个新时代的故事,甚至是14亿人的投射。

  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文以载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该系列的成功就在于,没有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这里的“道”,便是中国这10年的发展之义。

  “2018年9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前一个月,一个伶仃洋传来的消息,让正在成都工作的西南交通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廖海黎紧张起来。超强台风‘山竹’已登陆菲律宾,很快就要进入中国领域并正面袭击刚刚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这是该系列报道首篇《面对疾风 港珠澳大桥背后的成都“密匙”》中的核心故事,极强的现场感令读者不敢错过接下来的事态发展。伴随着故事的展开,西南交通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人员在参与大桥抗风设计的点滴也被娓娓道来。记者从实验室的故事这个小切口切入,令读者看到的是科研水平的进步、城市建设的变化、国家经济的发展。

  闪亮日子更有闪亮标识

  从《同行脱贫攻坚路 雪域高原上的成都助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贡献“天府粮仓”的成都粮策》《迈向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的成都突破》等报道中可以看到,在该系列报道的标题中都藏着一个闪亮的标识,这在版面上体现得就更直观了――标题的最后4个字被套红,好似印上了“成都××”的印章。这样的做法为每篇报道都提出了一个概念,又使得一系列的报道形成了统一标识,这正是好的议题设置能力的体现。

  同时,版面上的多版块组合也是该系列报道的特色标志。除主文外,其他版块内容还包括“对话”“记者手记”“时间轴”等。特别是小小“时间轴”的设置,极大增强了新闻的延展性。比如《抗疫一线逆行出征的成都缩影》一文配发的“中国抗疫大事记”以及《世界首张拍下月背全景图的成都“创造”》一文配发的“问天之路”等。

  除了表现形式,报道本身传递的精神力量同样凝聚成闪亮的标识。20人讲述20个不同领域的非凡故事,以小见大,投射出国之发展,从具象到抽象,故事升华成个体精神、时代精神。

  时光是变量,也是奋斗者的常量。《成都日报》通过20位奋斗者,把属于成都的家国故事讲活了,非凡十年“蓉”进了成都人每一个闪亮的日子。至此,我们看到,“日子”这个小巧平实的词,的确担得起如此重大的主题,因为每一个闪亮日子背后都是人民的力量。这股力量推动了新时代非凡十年的发展,还将推动未来无数个十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