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开设《这十年,那些非凡的教育事》栏目

让亲历者带读者回味当年

作者: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9-06

  □本报记者 隋明照

  临近党的二十大,喜迎的气氛越来越浓。关于过去10年的变化与成就的梳理是其中的重要选题,媒体各显其能,立足自身关注领域进行了形式丰富的报道。《中国教育报》8月17日开设了《这十年,那些非凡的教育事》栏目,以亲历者讲述的方式,展现了1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非凡故事。

  宏大主题择重点讲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锐意改革进取,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开栏的话中,编辑部如此介绍《这十年,那些非凡的教育事》栏目的开设背景。

  10年间的教育政策持续改进,成效明显。然而对于媒体来说,10年间的教育成就如此宏大的选题如何落地,又如何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考验媒体功力。

  从《这十年,那些非凡的教育事》栏目已经推出的文章来看,这一栏目的选题侧重选择影响面广、辐射范围大的教育话题,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教育等,突出这一栏目的分量,并体现“非凡”的题中之义,也引发读者兴趣。

  对于10年间的变化,栏目用大量的数据变化图、重点数据呈现等方式进行着重强调,如开栏第一篇文章《我曾是“4%专业户”》,讲述教育经费支出话题,文章第一句话便说:“自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突破4%以来,我国已连续9年超过4%。”版面上则呈现了2012―2020年的逐年教育经费支出比例柱状图,清晰显示出数据变化,让读者一目了然。

  亲历者回忆呈现历史细节

  采用亲历者讲述的方式进行呈现,是《这十年,那些非凡的教育事》栏目稿件的最显著特征,也是最出彩的设置。

  在《与世界分享中国优秀职教方案》一文中,介绍了中国职业教育新型海外合作项目“鲁班工坊”。文章邀请亲历者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吕景泉回忆了2015年探讨搭建国际教育合作新平台时,为何用“鲁班”作为项目名称的故事,并且在后面的文章中介绍了“鲁班工坊”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时间节点。用“鲁班工坊”的故事展现中国职业教育已从低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迈向中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阶段,可谓是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十分巧妙。

  而在《上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文中,亲历者的感悟让人印象深刻。这篇文章邀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卢黎歌讲述高校思政教育话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卢黎歌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忆起会后回到学校和同事们交流时的情景,卢黎歌由衷地感叹:“习近平总书记跟咱们思政课教师真是心贴着心。”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这一栏目在亲历者选择上非常用心,多是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对相关话题很有发言权,相信采编人员采访写作花了不少心思,文章中呈现的细节故事也非常珍贵。值得探讨的是,这一栏目的文章篇幅普遍在千字左右,其中对于相关领域背景情况的描述又占去了较大篇幅,余下留给亲历者讲述的篇幅就不多了。如果报纸篇幅有限,或许可以考虑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更详细的版本,这样能呈现更多的亲历者故事,也能留下重大事件的见证,使得文章呈现更加立体、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