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依托服务群众 推进视听融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24
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着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挑战新机遇。在新媒体生态下,面对网络视听环境的日新月异,仍需要创新来破题解题,依赖不同路径更好地服务大众,更好地引导舆论、稳定社会、答疑解惑。
对传统栏目进行多媒体聚合“包装”,提升受众的感受力和影响力。北京广播电视台《接诉即办》是一档新闻纪实节目,节目全程跟踪记录群众痛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的全过程。新闻记者深入北京市12345话务大厅,依托12345平台大数据,收集整理市民反映强烈的高频问题、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记录、拍摄、采访接诉即办的全过程。在媒体融合的思路下,该专栏聚合北京广播电视台频道、频率与网络平台资源,实现网台联动,推进数字化视听转型升级,持续向互联网延伸。积极发挥媒体优势,搭建视频投诉平台,派遣记者深入调查了解市民诉求,网络上以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报道诉求进展,实现视频拍摄、广播伴随、网络即时多方面的融合聚力,进一步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为群众服务。群众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很多都是急事、难事,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接诉即办》利用视听融合手段帮助解决群众需求、推动正面宣传,提高了媒体服务群众的能力。推而广之,媒体要聚焦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社会热点中的点滴细节,让这些“小事”通过多媒体平台的聚合,被更多人看到,被解决问题的部门看到,进而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推动问题解决乃至推进社会进步,真正反映群众心声、维护群众利益。
其实,媒体融合与传统媒体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不同形式的媒介融合在一起,使其演变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具有更强的传播、组织功能。电视、广播、网络这样的多媒体聚合在一起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明显提升,传播内容的温度和深度得到彰显,受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更加显著。
对传统报道模式进行线上线下整合,提高报道的现场感和社会关注度。北京交通广播的一位主持人不久前曾转发这样一条微博,怀柔一位28岁教师妈妈,要从地坛医院顺义分院ICU紧急转院至中日友好医院,患者病情危重,且携带人工肺,转院需要争分夺秒。由于当天是周一早高峰,病人转院能否安全顺利,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当天,北京广播电视台组织了一个3+3+2的融媒体报道团队,电视台、电台、互联网平台3家融合报道;设置电话连线、共同出镜、转院现场3个直播环节;安排地坛医院与中日友好医院两个定点采访,从患者出发、途中、抵达进行全流程的网络现场直播。在直播中随时公布最新路况、举措、避让车号提示、病患体征等内容,达到全方位的报道效果。在1个小时的直播中,全网有近100万人进行观看,许多网友留下了为这位妈妈加油鼓劲、祈祷祝福,以及为北京交警点赞的留言。
在此次内容呈现中,线上线下手段充分整合和调动,通过全媒体更加全面、立体地报道了新闻事件,向观众再现了紧张的场景,媒体不仅彰显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动员力,也展现了强大的行动力和引导力。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救护车从地坛医院顺义分院出发,途经机场高速、北三环东段等交通拥挤路段,顺利到达中日友好医院,15公里仅耗时13分钟。借助新媒体的开放性,让新闻内容更加贴近大众的信息需求,也推动了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交流。
对传统策划报道进行深层次系统“变革”,有效传播正能量和打造视听品牌。今年6月,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3个媒介端――北京台新闻频道、北京交通广播、北京时间APP,策划了一场大型的新闻行动:“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我承诺 我礼让”接力活动。目前活动仍在进行中,接力活动的全网总观看量近200万人次,已有数万市民主动参与“电子礼让卡”线上申领和“我承诺 我礼让”车贴有奖征集。这是一次整合资源、融合媒介、发挥各自优势策划的正面宣传案例,达到了1+1+1>3的宣传效果。
新时代需要变革传统的策划传播方式。视听融合,策划先行。以往传统媒体的报道形式属于单打独斗,而这次全媒体矩阵报道,立体生动,辐射面更广,接地气、参与度高。总的来看,融媒体视听呈现,既会涉及到电视、广播等,也会涉及到新媒体,包括网站、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要想把同一主题的内容用不同视角、不同形式报道好,必须加强策划、做好统筹,通过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各个平台之间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模式,唯此才能取长补短、形成合力。而且,各个平台在拍摄手法、后期制作、思维模式、创作发行等多方面都需要进行协同创新。
媒体融合与视听生态是相互赋能的关系,媒体融合让视听产生了更多新形态和新生态,而视听新生态也为媒体融合创造出非常多的新机遇。抓住新的视听平台、新的视听业态,媒体融合也就有了发展壮大的新机会。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