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图书出版的基本逻辑和战略方法论

作者:郭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8

  科技图书出版是一门科学和艺术。值此机械工业出版社创立70周年之际,通过回顾和总结机工社7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实践经验,试图探究一下科技图书出版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管理学者指出,“中国企业脆弱的原因是不会做战略思考,仅仅是做了管理的思考”。科技图书出版需要战略思维。

  一、机工社70年对科技图书出版的不懈追求

  1.建社之初,确立出版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作为新中国创立的第一家科技出版社,机工社已经走过了70年的峥嵘岁月。

  三联书店为配合工业建设、发展科学技术,于1949年10月1日创办了《科学技术通讯》杂志,它是新中国第一本科技期刊。后来《科学技术通讯》从三联书店划分出来,于1950年7月1日成立了科学技术出版社,它是新中国第一家科学技术的专业出版社。1952年12月20日,科学技术出版社划归一机部领导,改名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蒋一苇同志和陈元直同志是两位主要创始人。其中,陈元直同志后来被中央宣传部出版局编辑的《编辑家列传(一)》誉为“科技出版工作的开拓者”。

  三联书店和重工业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合办科学技术出版社,使出版工作更好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一直作为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基本方针沿用至今。

  2.改革开放以来,大胆探索拓展新的科技图书出版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机工社通过业务领域的大力拓展,形成了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的结构性布局。到2002年,机工社图书出版实现了从传统的“机、电、车”领域扩展为机械工程、信息工程、电气工程、汽车工程、经济管理、建筑、外语、文化教育等多个出版领域的战略性突破。

  到2012年,机工社实现了工科教育出版的跨越式发展,已覆盖高教、高职、中职、技能、基教5个层次和机电、汽车、经管、建筑、计算机等多个大类学科。

  到2022年,机工社实现了科学心理、科学生活领域的拓展,在工业科普、工业设计、文创产品等领域也开展了新的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机工社经历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摸索、抉择和取舍。考虑到机工社的文化基因和资源禀赋、编辑力量以及市场竞争等要素,机工社逐步退出了教辅、法律、少儿等领域。对一个企业来说,第一位应该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先回答好战略定位的问题。否则,方向错了,一切都不足为论。

  3.科技图书出版要坚守“立足本专业、面向大科技”的定位

  1992年,新闻出版署发出了“关于调整科技出版社出书范围的通知”,明确了科技出版社的出书可以“立足本专业、面向大科技”,而且强调“科技出版社一定要坚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大力促进基础研究、高技术和应用技术著作的出版,为科技的开发、积累和传播,为促进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

  宋木文同志的《八十后出版文存》中对允许出版“相关、相近的图书”有一段记载,“各出版社在保证专业分工为主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市场需要及本身具备的编辑实力,出版相近、相关专业的图书。专业分工适当放宽,更要求各出版社发挥特长,保证重点,在竞争中形成本版图书的独有风格和特点”。

  通过贯彻落实“立足本专业、面向大科技”的方针,科技出版社在坚持专业特色的同时拓宽了出书范围,获得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体上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新世纪以来机工社实现了快速发展,就得益于此。

  回顾机工社70年的业务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凡是遵循这个定位就能取得成功,凡是偏离这个定位就要走弯路。面向“十四五”的新时期,机工社决心按照“聚焦工程科技主业、相关相近拓展新业务”的思路去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机工社事业新的腾飞。

  二、新世纪以来机工社科技图书出版实践的基本经验

  机工社为什么能从一家科研事业单位,加速转型为一个现代信息出版传媒企业?其背后存在着必然的思维逻辑。回顾与思索机工社新世纪以来的管理实践,试着归纳成“机工社经营十二条”,即为中华崛起传播智慧,技术立业,高举科学的旗帜前进,目标就是号召力和凝聚力,思想永远要先行一步,价值是产品的灵魂,制度化运行,质量为基,准确、协同、效率,有文化才能走得长远,人才是第一资源,特别能学习、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合作。我认为,这些思想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就是机工社最基本的经营哲学,是机工社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密码”。

  上述归纳是我们对一个文化企业经营规律的宏观思考,还需要结合科技图书出版工作的特点开展微观思考,才能落地管用。

  1.图书产品的独特性

  图书在形式上是物质产品,在内容上是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内容与形式既分离又统一的特征,在产品属性上表现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二重性。所以,图书是作为“知识产品”的独特商品。这就决定了出版社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必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去追求最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出版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科技图书出版的本质特征

  科技图书是供人们学习知识最适宜的知识组织方式,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循序渐进,讲究系统性和体系科学,符合学习规律,是任何其他知识组织方式都不可替代的。读者要学习一套知识,作者按读者学习的需要把现有的知识组合起来,双方成交的是对称学习需要和知识提供的价值,这是科技图书出版的本质特征。

  3.图书出版的使命任务

  图书出版要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出版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4.图书出版的阵地意识

  文者,贯道之器也。任何图书内容都有导向,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图书出版工作要以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为己任,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言论有自由,出版有纪律。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坚守正确导向的红线,坚守编校标准的底线,坚守内容价值的主线,是出版社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5.图书出版的需求牵引

  出版社必须加强两大核心能力建设,即对称知识与需求的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对称产品与读者的能力――产品营销能力。确立经营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坚持需求导向――以用户需求指引图书产品开发方向,而不是单纯的业绩导向。

  6.图书出版的内容为王

  图书出版终究是一种内容组织的经济活动,包括内容策划、作译者组织、读者服务、价值取向等核心环节。图书生产,包括知识产品内容的筛选(策划和整合)、知识产品的优化(制作和包装)、知识产品的传播(分发和推广)。图书编辑要以赋予知识产品更高的价值含量和更强的适销能力为中心任务,努力实现知识与需求的对称。

  7.图书出版的编研一体

  做研究型出版,更好地发挥和提升图书出版工作的社会价值。编研一体、学术立社,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图书、以研究的高水平促进图书编写和编辑出版的高质量。特别是教材出版更需要强化编研一体的应用,回归“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基本职能,系统探索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用心用情、好上加好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8.图书出版的纸电同步

  加快全方位数字化转型,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手段,促进出版社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坚持两手抓,以数字新基建和机制创新为基础,一手抓产业数字化――通过全流程创新(即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内容数字化)赋能纸书出版,一手抓数字产业化――通过整合资源、集成创新开拓数字出版,实现二者相互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9.图书出版的工匠精神

  图书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以“三审三校一读”为核心的编辑流程,把每道工序做好。书稿必须精雕细刻,一些书质量出问题就是因为急于求成而偷工减料,工艺流程没走全。

  10.科技图书出版的商业模式

  每一个出版社都有自己聚焦的领域方向,或者说主业定位,不是市场上有什么热点就去追什么就能成功。图书产品开发的基本策略就是“滚雪球”,绝不能学狗熊掰棒子,关键是培育和挖掘出适合自己的产品线(套系)和成功基因,逐步构建起“金字塔形”产品结构,就是要对接需求、打造集群。出版社不断盈利的秘诀不在于大量出新品,而在于出版能够不断加印、再版的品种,例如教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1.科技图书出版的专业化道路

  机工社的图书出版实行的是以多领域、多品种、小批量为特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形成了“工业化”的大生产格局和运行秩序,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一体化协同运作。机工社实行了以分业与分领域、分层次为特征的专业化资源配置体系,以专业化运作支撑多领域经营,实现复合发展。机工社实行了以分领域经营、集团化发展为特征的“扁平化”经营体制,宏观要管住、微观要放活,保持一线经营单位的组织活力,激发每一位干部员工的主动性、创造力,实现持续创新发展。

  12.科技图书出版的体系化质量保障

  制度化运行是高质量出版的根本保证。机工社实行了“政治合格、内容适用、编校达标、制作精良”的产品质量方针,以政治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为工作要求,不断完善以多出好书为目标、分社和总社协同配合的出版物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不出任何导向问题,确保不出任何质量事故。

  三、坚持高质量出版,着力打造精品力作,把党的科技图书出版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机工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矢志不移地践行“集知播识,科技报国”的初心,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工程科技发展和工业化建设,传播工业技术、工匠技能、工业文化,巩固机工专业特色,着力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为党的科技图书出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