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加强评论建设
观天下事 为民生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6
□本报记者 黄琳
“《杭州日报》的定位是‘全国一流,最有品位’,要有几个突破口,评论是其中一个。评论是《杭州日报》在内容建设上的灵魂和核心。”7月27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万光政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杭州日报》评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民生、抓住热点,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注重数字赋能,以评论建设的高度彰显“政治家办报”的高度。
打造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评论方阵
“吴山平”是《杭州日报》读者的老朋友了。以重大题材、重大事件、重要节点为背景的“吴山平”重大主题长篇述评,是《杭州日报》着力打造的重磅产品。
杭州日报社时政要闻中心主任丁雄英介绍说,“吴山平”要求主题鲜明、脉络清晰、详略有致,同时讲究文采、富有气势,有巨大感染力。评论长度在4000字到6000字之间,逢重大事件时在头版推出。从选题的确定、观点的确立到写作的过程,报社上下部门协作,报社领导也会反复琢磨、仔细修改。
部分重大主题、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节点,《杭州日报》会适时推出社论与本报评论员文章。此外,还打造了多个评论品牌。《吴山时评》专栏设置于要闻版,每周二到周五每日一期,每期一篇,题材内容强调本土化,写作风格注重以小见大、大中见小,配合推动杭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城市改革发展大局,同时也注重发挥批评、监督、建议功能,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打通社会各种“肠梗阻”。“西湖评论”为时事评论专版,每周一期,共5篇时事评论和1幅漫画。专版题材广泛,作者也不限于本报评论员,体现评论建设的开放、包容和延伸。《吴山时评》和“西湖评论”均已多年“经营”,双双荣获“浙江新闻名专栏”。
此外,“热点热评”题材内容强调国内政治经济民生新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发挥党报“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作用;“杭州半月谈”以半月为期,主要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对半月内杭州政经重要事件进行盘点、梳理、归纳、评述。
《杭州日报》评论的形式丰富,有言论、漫画、音频等,传播方式也力求多样性,除了报纸,积极利用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力、影响力,经过多年经营,已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方阵。
建立上下协同、内外互补工作机制
让评论建设成为《杭州日报》“政治家办报”的重要标识,除了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精准指导,也离不开好的工作机制。
杭州日报社评论部每周都会召开选题策划会,大家一起盘点、梳理时政事件、热点新闻。“这是一个互相碰撞、集思广益的过程。尤其是每月一期的专题评论,评论员们围绕一个主题,选取不同角度切入,亦可以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更有利于公众对全局、对本质的把握。”丁雄英表示。
如浙江探索共同富裕一周年时,《杭州日报》推出了“西湖评论”专版《扎实起步 继续探索》,围绕数字改革、文化建设等不同角度,推出5篇文章。“不谋全局者无法谋一域”,总编辑带领评论部成员在对共富主题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谋篇布局、确定主线,搭建起整篇文章的架构,并在详与略、轻与重、隐与显之上进行了提前规划。此外,落笔写稿也字句打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从作者到主任,再到总编辑,可以说,完成一组稿件经历了数次的思想碰撞和反复“打磨”。
为进一步打开评论工作新局面,《杭州日报》打破固有思维,大胆引进相对“高龄”的评论员,打造了一支老马识途、后生可畏的评论员队伍。此外,还注重引入外部力量,与国内优秀的评论员、专家、学者建立起良好关系;在政策性强、解读能力要求高的重大主题上,形成“特约评论员”制度。如针对杭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杭州日报》推出6篇系列评论员文章,便特约市委办公厅、政研室等同志撰稿。
推进学深悟透,扎根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杭州日报》强调评论员要完成“新闻评论员”向“党报评论员”的转换,在选题、立论、论述的方式方法上,要站在党报的角度,呈现党报的高度。
在杭州日报社时政要闻中心评论部主任翟春阳看来,作为党报评论员,要力能扛鼎,拿得下重大题材,如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长篇述评等,这就要求评论员要不断学习、补充、更新,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评论不是消息、报告的重复,更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言之有物,对推动具体工作起到助力作用。这也要求评论员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从选题到观点到行文,都要注意摆正“党报”位置,立论、论述一定要扎实、严谨,宁可朴实无华,不可哗众取宠。
“评论要在基层采访中获得,去现场采访、调研、思考,才能写出有启发、有建设性的文章,从实践中来才能‘知行合一’。”郑莉娜除了“评论员”身份外,也是一名记者,在她看来,记者写评论具有很大优势,好的评论要与“四力”结合,言之有物,观点新;跳出“小我”范畴,扩大视野格局,扎根实际不空谈,站位高;文风避免套路化,形成独有风格特色,表达美。
对于评论要扎根基层的观点翟春阳也十分认同。“评论要有理有据,不能脱离现实、事例、数据去讲道理,否则文章就会空洞。”翟春阳表示,《杭州日报》十分注重保留评论员个性,无论是选题、文风都不会过多干预,鼓励评论员形成自身风格,各有千秋,百花齐放。“我对古典文学很有兴趣,写评论会引用较多的诗词、典故、名言,这也成了自己的文风特色。”
从对“吴山平”署名评论加强选题、内容以及观点的打磨锻造,到壮大评论员队伍;从创新评论栏目与形式,到鼓励评论员形成自身风格,《杭州日报》的评论成为引导主流舆论的压舱石、主力军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