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提出,探究“互联网+”时代传媒创新发展辩证之道――

超前思辨 主动应变 积极求变

作者:张君成 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6

  □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李婧璇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媒业发展迎来新时期。“互联网+”时代传媒创新发展的命题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好做优、出新出彩的必答题。对此,经济日报社坚持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制定融合发展五年规划,围绕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目标,锐意进取、稳中求进,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显著增强,主要新媒体账号用户粉丝数达到1.53亿。

  不久前,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在京举行。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在此论坛上以“‘互联网+’时代推动传媒业创新发展”为题做主题演讲,探究“互联网+”时代传媒创新发展辩证之道,探究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形势下超前思辨、主动应变、积极求变,于实践中探索新路,在创新中寻找机遇。

  变与不变

  随着新技术、新手段、新渠道、新平台不断涌现,新一轮传媒业生态重构迎来了加速度,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元宇宙给我们的传媒业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变革。

  传媒内在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改变,环境复杂性变大。对此,郑庆东表示,如果将传统媒体运行定义为1.0,互联网时代下媒体运行定义为2.0,那么“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运行则进入3.0时代。郑庆东认为,“在3.0时代,受众与传媒的底层连接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也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互动。底层连接是即时的、交互的、历史的,人人随时能发声,人人随地能传播,人人全程能参与,传媒运行底层逻辑的复杂性、随机性、不可预见性大为增加。”

  传媒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思维方式亟待更新。在郑庆东看来,“互联网+”时代下传媒生产已经脱胎换骨。“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分发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这是从作品思维跃升到产品思维,从业态思维跃升到生态思维,从单点思维跃升到矩阵思维,思维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传媒倚重的核心要素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产品形态与竞争要素。郑庆东认为,“互联网+”时代传媒倚重的核心要素从作品加速转变为产品加技术,“一方面产品与技术相得益彰,在技术加持下产品分发实现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产品与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传媒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核心竞争力,如写稿机器人、AR虚拟主持人等。”

  虽然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但郑庆东表示新时代下传统千变万变也有万万不能变的。

  首先,党媒姓党,对党忠诚的初心使命不能变。郑庆东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必须始终坚持党媒姓党、绝对忠诚,一分一秒也不懈怠,一丝一毫也不动摇。”

  其次,正面宣传,正面引导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必须始终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最后,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报道原则不能变。必须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站在镜头的“C位”,成为版面的主角,这是媒体必须具备的人民情怀,更是媒体不可推卸的时代重任。

  为与不为

  “互联网+”大潮下,传媒业迎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新时期。郑庆东认为,由于媒体职能定位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各媒体应该有进有退,做到“五为”。

  移动为先。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时代,传媒业发展要坚持移动优先,这不能有一点迟疑与踌躇,郑庆东认为,“要锚定目标,下定决心,改革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生产流程,加快主力军向主阵地转移。”

  融合为要。郑庆东表示,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很不平衡,“+互联网”的多,而“互联网+”的少。媒体融合并非简单嫁接,而是要做到跨界融合,做到真融、深融,尽快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蜕变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内容为王。郑庆东认为,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要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技术为基。传媒整体技术实力与融合发展的需求比,与受众的期待比仍有较大差距,要将技术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分层分类进行技术研发、储备和应用。

  人才为本。媒体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职业培训,打造专家型新闻人才,要利用融合发展实践锤炼全面型新闻人才。

  “互联网+”时代,传媒创新发展既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同时又要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对此郑庆东总结了三点。

  不焦虑冒进。挑战之下有本领恐慌、职业焦虑是正常的现象,但不能太焦虑更不能因焦虑而盲动,应谋定而后动。

  不处处用力。各媒体实力、资源不尽相同,不能看到的都是好,抓住的都不放,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

  不迷信技术。技术虽好但不能让技术凌驾于主流价值之上,对技术相信不依赖,相信不迷信。

  易与不易

  “互联网+”时代传媒创新发展是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近两年来,经济日报社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精心耕耘理论、评论、调研等优质内容,辨识度、品牌度、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对此,郑庆东分享了几点感悟。

  出发容易,坚持不易。郑庆东表示,在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已成共识的今天,想要出发并不难,但一旦出发就要坚持长期主义,保持战略定力,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坚持做。

  跟随容易,超越不易。在郑庆东看来,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只是走别人走过的路,跟随人后,就只能始终落于人后。想要超越就必须在明确方向、明晰定位、明白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加快推进机制改革,机构优化,流程再造,产品创新,技术革新。

  做决定容易,选择正确不易。传媒业各类新技术、新手段、新渠道、新平台层出不穷,仅就平台来说就有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以及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平台。对此,郑庆东表示,传统媒体要决定在哪个平台深耕细作不难,难的是预判哪个平台能够历经大浪淘沙之后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生命力。“选择对的赛道,比耕耘一个赛道,无疑更为不易。”

  改变行为容易,改变思维不易。郑庆东认为,通过技术手段、制度手段改变传媒从业者的行为并不是件难事,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传媒从业者的思维,让更多主力军加速向主阵地转移,这要困难得多。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必须打破思维定式,突破思维惯性,树立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和跨界思维等,非如此不足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合力。

  最后,郑庆东表示:“我们将继续以中央党报、经济大报的政治站位,勇立潮头、守正创新,把牢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畅想中国经济光明论,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扎实工作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