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合以求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2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说要想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必须对它的原理有所了解,研究其中的规律。
对于孩子来说,仅仅是观察的“格物”容易做到,但要让他们“致知”,需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和理解方式。《中华文化传承之匠心・工匠的故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就是这样一套能够以孩子喜爱的方式,轻松愉快“格物致知”的丛书。丛书围绕着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工艺之精髓的八大器具:瓷、纸、茶、扇、青铜器、油纸伞、漆器、古琴展开。每一种器具单独成册,又以工匠精神作为主线,一以贯之,由此构成一整套“形散而神不散”的工匠故事。
中国古代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积累而成的造物精神、审美旨趣和工艺思想。古人造物讲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是“合以求良”精神的演绎和体现。人们使用不同的技艺和原材料制造出来的器具,亦兼具实用与审美之需。
器以载道,器以藏礼。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瓷器,它的烧成是泥与火的一次相遇;承载着知识、寄托着情感的纸张,是翠翠青竹的一次次历练与重生;经指尖采撷、手掌翻炒而成的茶叶,杂糅着中国人特有的精致与体面;盛夏时节,老百姓手中摇摆着送清凉的扇子,也是文人墨客、谦谦君子手中的信物;自带威严的青铜器,是王立于天地之中的象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庄严宣告;淅淅沥沥的雨,滴打在油纸伞上,演奏出的是江南石板路上独有的甜美旋律;“百里千刀一斤漆”制成的漆器,有着与生俱来的贵族气,登在大雅之堂,雍容华贵;盛饰麈尾,悠悠古琴,扑面而来的是伯牙子期抒情明志的情意相通,是竹林七贤、魏晋名士的清谈之风。
每一件器物背后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中国故事。故事中又蕴含着中国人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坚韧不屈、敦厚善良的品格与风骨。工艺在家族、师徒中传衍,中国人的精神也随之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书中的文字简易通俗,但读起来有一种带有律动的享受:时而轻盈跳脱,童趣童真跃然纸上;时而严谨考究,引经据典,就像制作器物的每一道工艺一样容不得丝毫的闪失与差错;时而微言大义,师傅在教给徒弟技艺的同时,也是待人接物、处世之道的秉承与赓续。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本书的最后,用时间轴的方式介绍了每一种器物随着时代演变,在工艺、功能与价值意义上的变化。有心的读者,可以尝试着将正文中的故事片段置于这样一幅历史画卷中,猜想一下书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与背景,相信会有另外一番感受和思考。建议家长与小朋友一起翻开这套《中华文化传承之匠心・工匠的故事》,体味“合以求良”的中华传统工艺与造物哲学,共同度过一段摩挲着纸张,但仍能“格物致知”的奇妙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