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言众语与话语活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8-11
按照话语的活跃程度,可以描绘出相应的“话语活力”曲线图。随着社会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主体的自信心越强,话语的活跃程度也随之抬升,这种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他者”在形塑我国形象时不能不考量的充要因素。
关于话语,法国社会学家福柯用政治学眼光观察,他把权力与话语挂起钩来,认为“话语权力”看起来无形,实则隐含着潜在的利益分配机制。历史上很多似乎固有的理念,都是利益攸关者反复施加话语影响才形成的,典型的是历次农民起义中被称为“义民”的人,那是新兴阶层给他们的正能量名称,而在旧王权体制下这些人则被称作“暴民”。
国家的事情由国人说了算,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广泛的共识。因为互联网赋予了普通人广泛的发声权利,这种分散持有、共同形成的话语阵列,就是福柯所说的看不见的“话语权力”,任何人和势力都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和巨大能量。
“民言众语”这个理念,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众说纷纭”阶段。观察近些年的网络信息可以看出,各种社会现象出现都会引起多种说法,但是在起起伏伏一段时间之后,民言会趋向于意见一致,形成被称为“众语”的话语包。这个话语包并不简单地纳入一些结论性意见,而是有事实的厘清、细节的辨析、观念的归纳,以及对谬误的澄清。现在的网民,已经很少轻易相信某个事情的简单结论,而更愿意面对充满活力的话语包进行动态的自主辨析。
这种有活力的信息现象,是需要社会驱动力来推动的。分析表明,只有在民言的主体具有阳光的生活信心,对公理公道由衷地真信真持的背景下,话语活力才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换句话来说,健康的社会生活要能够为话语权的建立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以促进形成准确和深化的表达意境。
民言众语是一种自在之物,更是一种自为之物,由活生生的人创造。那么需要两面看的客观标准也来了――活力是好的,但是活力的构成是变动不居的,作为主体要把握活力的取向健康,这就需要各个发声主体提升素养。只有每个人的素养趋高了,民言众语的整体水平才会渐行渐升。就此而言,我们的社会实践辩驳了“乌合之众”的陈念,事实上民言众语已成为总体健康和强大的客观存在。
话语活力的价值,还在于与我们“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主张相契,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与伦理观相配套的观念,也是与所谓的“文明冲突”悲观论相对而行的主张。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日益改善,与之相伴的中国文化带来了话语的特色与活力,这需要“他者”的正视。在全世界并不公正的信息环境中,我们的话语愈具有活力,就愈是具有民意赋予的折服力,任何抹黑都苍白无力,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