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外》系列剧运用双剧时空交叉的全新模式:

寻求法治剧类型新突破

作者: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27

  □本报记者 李雪昆

  自两年前悬疑短剧这把干柴被当时的火热市场点燃之后,悬疑剧的门槛被越发抬高。想要靠着过往经验,在零星的创新中炮制爆款已变得越发困难。但近日,由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江苏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庭外》系列剧给热衷悬疑剧的受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该剧开创性地运用系列剧的形式,分为《庭外・盲区》和《庭外・落水者》两个篇章,以双剧时空交叉的模式,讲述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法官和律师故事,剧中人物角色互有联动,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体逻辑清晰自然,从网友反馈来看,该剧的好评也集中在节奏快、爽感强、演技好、够烧脑等方面。

  在日前举行的《庭外》系列剧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该剧的创作经验、创新性叙事模式等进行了探讨交流。大家认为,其故事逻辑清晰、叙事结构新颖,拓宽了律政、悬疑题材剧集创作边界;同时,展现了我国法律工作者各司其职、坚守正义的工作精神,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一定的普法教育意义。

  多维塑造法律工作者群像

  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全民普法、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法律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庭外》正是聚焦法律工作者,透过影视文化传递法治理念,多维度展现了法官、警察、律师等对案件真相的执着探寻,以及在紧急时刻调度配合和携手破题的决心,呈现出在特殊情境下的法律工作者迥异于日常的工作状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表示:“在艺术中我们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正面形象。《庭外》这部剧中,无论是演员夏雨饰演的法官,还是演员罗晋饰演的律师,都充满了这个时代的正义感,同时富有朝气,给人以信心。体现了新时代一线法律工作者坚持寻找真相、坚决维护正义的工作态度,是对人民群众所信赖的一线法律工作者形象的生动再现,很感人。”

  “同一时间背景下不同空间的叙事方式是《庭外》系列剧的亮点,系列剧中两个篇章的主线剧情都很凸显,又彼此相互围绕,平行蒙太奇的表达方式让这部剧作张力特别充沛。同时,剧集内容具有思辨性,体现出了中国法治理念的现代性、人本性和中国性,如剧中表现的‘慎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理念下所展现的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这样评价道。

  “主创实力在线、故事逻辑在线、演员演技在线,是我观看后的三点感受。”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认为,《庭外》讲述了新时代我国法官和律师的故事,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想,这样的立题立项,体现了出品方和制作方高度的文化自觉性、艺术敏锐性和社会洞察力,值得鼓励。

  创新“网格化”叙事结构

  “立意新、类型新、人物塑造新,是我看完这部剧的整体感受。”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认为,《庭外》可以作为很好的普法教材,系列剧中“盲区”和“落水者”两个篇章的名字一语双关,“盲区”是律师调查的盲区,还是人生的盲区、道德的盲区?都是令人思考的问题。“落水者”是指剧中的角色,还是道德与价值观的落水者?通过剧中不同角色面对利益、情感、人性的抉择,挖掘和展示了这种特殊的类型,着重表达了一线法律工作者现实的专业素质。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认为,这部网剧在题材上有拓展,是一个法官、律师与公安联手的悬疑侦破故事,是刑侦、律政等影视剧类型的融合。对法官、律师行业的“去魅化”和贴近生活真实的形象塑造,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对他们执着追求真相的心理、性格发展的铺垫让人信服。在美学风格上,该剧不同于以往有些刑侦悬疑类网剧过于依赖凶杀、暴力的感官刺激特点,而是增加了不少智斗、分析、推理的成分。此外,双男主搭档,双线发展,情节彼此“嵌套”,各个人物和各种关系彼此互联、互动的故事结构,具有“网格化”的特点,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网生代”的思维和想象力消费特点,符合互联网时代网络用户观看网剧的接受特点。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也认为,《庭外》呈现的世界观、对司法律政生态以及案件肌理的表现都有鲜明的探索与创新。在两个篇章时空交叉的背景下,故事的突发性、偶然性与不确定性都得到了很好展现,案件肌理上彼此“嵌套”、盘根错节,充分反映了编剧对于世界互联、万物互通的认知。

  细节化展示司法全貌

  “真实――这是我看过《庭外》后最大的感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表示,“《庭外》在对一线法律工作者的刻画上更为细腻,编剧指纹有着11年的律师从业经历,因此,他对于法院系统的工作和律师的工作有着较深的了解,我相信这段经历也为指纹在创作《庭外》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和一线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态度、职业理念都在《庭外》这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庭外》故事逻辑清晰、角度设置新颖、人物形象鲜明。作为一部普法剧,剧中对司法工作的表述和对法官形象的塑造,都真实地反映了法官的工作原貌,正面宣传我国的法律体系,展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度和快速发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表示,剧名的设计也别具一格,通过“庭外”的设置,将受众的视角聚焦法庭之外,但又同时由外及内,内外通联,全面展示了中国司法的当代面貌。并且,该剧注意用错综复杂的案件,巧妙地将法官、警察、律师等串联在一起,再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全面展示法治的细节,让受众由此看到社会生活中的幽微层面,体现了见微知著的美学效果。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表示,“《庭外》采取系列剧的形式,但又不是独立成章,用人物和时空交集的类舞台手法,建立艺术效果的叙事策略,给受众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该剧打破了以往律政与刑侦题材的边界束缚,再加上人设的融合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产生了强烈的叙事外溢的效果。《庭外》的艺术诉求没有止步于悬念营造、戏剧冲突、矛盾设置等基于技术手段下的观赏性上,还提高到长久以来我们对于法治社会建设、公民合法权益保护的诉求上,我想这才是这部剧最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表示,《庭外》系列剧是一种创新的尝试,这样的探索未来还将继续。作为出品方,将力求聚合专家与创作者之力,为社会与受众带来更多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剧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