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荣誉》:

于细微处展现基层之治

作者:王亮 徐铁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27

  □王亮 徐铁忠

  聚焦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平凡英雄成长故事的《警察荣誉》虽然已经收官,但因其在收视和口碑方面实现“双丰收”,也让其话题性依然延续。该剧在基层民警群像刻画、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文艺作品社会功能发挥等方面引发的思考和讨论也值得总结。

  植根现实生活

  《警察荣誉》开播伊始,其在CCTV-8次黄金档同时段连续13天实现收视率第一,豆瓣评分一路从7.7渐升至8.3分。播出期间,该剧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3.8亿次。

  除了播放数据喜人,这部剧也得到了主流媒体的称赞和公安系统的力荐。“平安北京”微博称:“《警察荣誉》片名里带了‘荣誉’,但很多细节讲的是‘失去’,很真实,很基层!”

  《警察荣誉》何以成功?“轻松愉快的风格”“平凡英雄的荣誉”“很真实,很基层”等评价直指核心,那就是具有烟火气。

  近几年,迎合向、悬浮向、甜宠向内容逐渐失去市场,贴近生活的烟火气成为日益成熟理性的观众的共同选择。《警察荣誉》选取了一个和大家经常打交道的群体――基层民警,通过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剧情,将他们刻画得淋漓尽致。因为丢鸡引发邻里矛盾、大爷遛狗不拴绳、家庭闹了矛盾要跳楼、夫妻吵架丈夫“离家出走”、一直没人管的老人因为拆迁而被孩子们争夺……这些剧情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再现。正如该剧编剧赵冬苓所言:“本剧中的绝大多数案件都是我们在采访中捡来的。”这些来源于现实的故事,恰恰满足了观众对作品反映本真生活的渴求。

  拓宽警察形象

  在之前的影视作品中,警察大多是以英雄的形象出现。从《警察故事》到《重案六组》再到《破冰行动》等,“英雄”“硬汉”等形象一直占据着警察题材文艺作品的主流。《警察荣誉》独辟蹊径,将镜头转向在社会稳定中发挥压舱石作用的基层民警,故事情节取材于现实生活,人物刻画也真实可感。剧中的警察不再孤身斗勇,不再力挽狂澜,而是化身基层“调解员”,在形形色色的矛盾人群中“和稀泥”,许多时候甚至为了化解矛盾纠纷而选择隐忍、妥协。凭借这种不同以往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形象,使观众耳目一新。

  基层民警我们并不陌生,但又很难说真正了解他们。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微妙的现实,在选题上突出稀缺性,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又强调回归现实感,这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熟悉感兼具的奇妙感受,对观众产生着持续的吸引力。

  在这部剧中,主创用民警培养中“师带徒”的传统做法,构建了四对师徒关系,分别讲述他们的成长、困惑、改变,再加上剧中指挥的所长,一部由9位主角构成的民警职业剧框架初成。剧中的9位主角,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以“八里河四子”为例,“搭头”李大为,警校垫底生,嘴碎话多但头脑机灵;“烈士之女”夏洁,想要证明自己,却被家人和同事过度保护;北大高才生杨树,多愁善感,又带有浓浓的学生气,遇事总想分出黑白对错;“小透明”赵继伟出身贫寒、毫无背景,但是吃苦耐劳、踏实勤奋,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4位主人公和他们的师傅,都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都有自己的理想要去实现,加之各位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绎,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凝聚人心共识

  何谓现实主义?编剧赵冬苓曾说:“勇敢地面对真现实,不伪饰、不回避、不矮化、不溢美,提出真问题,引出真思考。”电视剧《警察荣誉》在面对现实、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方面,也的确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该剧的故事发生地设定在城乡接合部的一个派出所,这在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现实图景中是具有标本意义的。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从农民到居民,身份的转换背后暗含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城乡接合部的派出所恰恰是这些矛盾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基层民警位于社会治理的第一线、接触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是公权力的代表,是解决问题的希望。在有限的职权和无限的期望之间,基层民警不仅承担着执法者的角色,更发挥着社会关系“润滑剂”的作用。《警察荣誉》直面基层民警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人少事多、无效警情、信访压力等问题,以真诚的创作态度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与理解。

  影视作品在娱乐大众、抚慰心灵的同时,也应该发挥价值引导、情感凝聚等社会功能。《警察荣誉》的热播,引发了各界对基层民警群体的关注,让观众对基层民警工作中的种种难处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对他们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敬意、多了一份好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警察荣誉》对于促进警民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正向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