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经验中创新,在转型中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27
□张延利 朱雯琪
2022年是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元年。总的来看,2022年上半年的纪录片呈现出“在经验中创新,在转型中发展”的格局态势。一方面,2月1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过往推进纪录片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新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为繁荣国产纪录片创作提出新目标,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在疫情科学防控之下,给纪录片的实地拍摄带来了一些不便,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一季度全国卫视频道播出纪录片422部、纪录片栏目100档、累计播出28708集,二季度播出纪录片383部、纪录片栏目94档、累计播出27638集。与2021年同期相比,各项播出数量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纪录片人的创作素养在显著提升,部分高质量纪录片作品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9表现突出,在2022年上半年收视提升显著,收视率同比提升31%,市场份额同比提升24%,主动发挥出了主流央媒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了各级单位打造精品纪录片的信心与动力。
2022年上半年,国产纪录片在题材内容上,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这一重大国际赛事以及同期春节档集中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迎接党的二十大、展现国家建设、聚焦自然生态、反映社会现实、讲述历史文化等多元题材的内容呈现也在逐步丰富。在产业经营上,面临阶段性困境,有关部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助力广电行业纾困发展,国产纪录片发展也在各界协助和支持下攻克难关,不断强化自身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集中力量
关注冬奥春节双档期
2022年上半年,在疫情期间创作资源等受限的情况下,各级纪录片制作单位高效协调多方力量,推动国产纪录片保持稳步向前的发展状态,并达到了站位高远、重点突出、观测全面、品质卓越的创作水准,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听享受。三亿人上冰雪、双奥之城、一墩难求、冰丝带、雪飞燕……北京冬奥会可以说是2022年开年的“话题顶流”。在正常聚焦世界目光的国际赛事中,国产纪录片充分发挥“国家相册”功能,以纪实镜头为北京冬奥会建立起多维度影像档案,为国人留下集体记忆的难忘瞬间,以国际视野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气质。
在故事表达上,多部纪录片从不同视角切入诠释冬奥精神。中国与荷兰合拍完成的纪录片《飞越冰雪线》聚焦国际顶尖冰雪运动员备战北京冬奥会的幕后历程,展现他们在面对现实困境和巨大挑战时表现出的卓越精神;《燃情冰雪》将视角落在隐藏于民间的普通人身上,在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冰雪运动爱好者的人生故事中传达不畏极限,勇敢向前的奥林匹克精神;《从北京到北京》从工作和生活经历都与北京两届奥运会息息相关的典型人物入手,展现我国“全民冬奥”的昂扬风貌以及中国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取得的巨大进展和成就。
在知识科普上,这些纪录片则探索出了更多冬奥知识“新玩法”。《零度之下》以年轻态、冷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细致详尽的镜头细节为观众讲解了冬奥会中的15个分项;《了不起的冬天》则聚焦于冬奥会比赛项目发展史、运动原理及场馆赛场建设中的科技亮点等有趣主题,以“动漫+科普达人讲解”的趣味方式探究科技赋能下的奥运奇观。
北京2022年冬奥会恰逢虎年春节期间举行,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显示,春节期间,共播出165部纪录片,开设73档纪录片栏目,累计播出2108集,为紧张激烈的冬奥赛事增添了几分喜庆与文化韵味。纪录片《年的味道》将国际视角融入对普通中国家庭过年故事的讲述中,全方位展现了丰富的年俗文化和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天津祖光团队继《五大道》后,这次以非遗技艺为年味载体创作的纪录片《过年的画》,通过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前世今生凸显技艺之美和民俗魅力,传达人情温度;《年画・画年》第二季则聚焦中国人感受节味最强烈的图像元素――年画,探究其中的历史场景背后的民俗故事,让年画“活”起来。
百花齐放
高质量拓展多元题材
除了年初的北京冬奥会和春节主题外,上半年的国产纪录片中不乏视角独特、制作精良的主题主线作品,以独特视角弘扬主旋律。《美术里的中国》透过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看到彼时国家命运、时代命运和个人命运的相互交织以及人民画家的家国情怀;《唱片里的中国》以百余年中国唱片史映照百年奋斗时代变迁,既呈现了中国时代生命力所在,又展示了时代个体的奋斗历程。
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国产纪录片在多元路径中寻求创新视角与表达,于轻巧化作品中探寻趣味化、年轻态表达方式,于长纪录片中挖掘全面视角与深度思考,构筑出多维度、全方位的传播格局。在国家发展层面,《奋进的中国》立体呈现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事关能源、科技、交通、民生等领域的节点性重大基础工程建设项目,展现国家基建发展的同时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劳动者的昂扬风采和中国风貌;《瞬间中国》通过刻画奋斗者群像全方位展现新时代实践的新成就,深度发掘普通人的努力奋斗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关系;《全球公敌》则聚焦中国禁毒的国际合作,彰显在全球禁毒合作中的中国责任、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你好!火星》为纪念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一周年,再现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历程。
在政策成效层面,《理想的乡村》用镜头讲述新时代背景下11位“新农人”的生活日常,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遇见最极致的中国》《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最美中国:四季如歌》等则聚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壮美河山中传递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在历史文化层面,《中国》第二季聚焦点亮中国历史大方向的“灯塔”人物,诠释中国人的文明源流与精神底色;《大河之北》第二季系统梳理河北境内4项世界遗产,向世界展示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贡献的智慧与力量;《“字”从遇见你》从汉字窥探古代中国文明密码,科普文字考古学知识;《鲜生史》以文学大师们的美食心路为主线,讲述了文学大师们为人、为文的人生经历,带观众重识美食里不一样的“先生”人格及精神风貌;《古蜀瑰宝》为观众构建了三星堆文化形成、古蜀文明演进脉络、古蜀人对外交流互鉴图景,推动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再度“出圈”;《仰韶故事》则深入挖掘仰韶文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华文明的意义,勾勒出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
现实题材作品也是上半年纪录片创作的亮点之一,以多元视角关照多样群体的人生百态。《码农的异想世界》在20余名不同岗位的“码农”生活状态和科学梦想中,为年轻程序员勾勒出一部鲜活有趣的生活图鉴;《书店,遇见你》通过对实体书店的记录,串起一个个“读书人”的生活百态,挖掘更多关于书与阅读的故事。各大网络平台也相继推出不少优质现实题材纪录片。由央视网、SMG、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人生第二次》以《圆》和《缺》、《纳》和《拒》、《是》和《非》、《破》和《立》8个两两对立的主题,让观众看到一个个平凡又不普通的人在逆境中重启命运;哔哩哔哩推出的《守护解放西》第三季以大都市核心商圈城市警察的日常工作凸显社会问题,进一步提升该片的普及教育功能;《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则讲述了跟书有关的各行各业的人和事,观照书籍背后的百态人生和宏达情怀;腾讯视频推出的《万分之六的人生》是揭秘罕见病患者真实生活现状的纪录片,呈现出人世间万分之六的平凡和不凡;《了不起的妈妈》直击当代妈妈的教育焦虑,从多元视角探寻亲子关系和教育的本质;《真实生长》则聚焦高中校园成长,用镜头捕捉教育变革的点滴。
开放共享
创新国际化叙事表达
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2022年是新时代的第十个年头,如何向世界展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实现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当下纪录片首要思考的问题。2021年起,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实施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推优扶持项目,大大激发了国产纪录片开展对外传播的积极性与行动力。2022年上半年,国产纪录片以国际视野探索中国故事的独特叙事表达,把握国际传播新机遇,基于重要主题和重大事件,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和开放包容、多元和谐的中国精神。
多部国产纪录片聚焦抗疫主体的国际化表达。《行进中的中国》通过两位外籍主持人安龙和珍妮的第三方视角,向世界讲述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中国如何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以全新的对话方式展现了中国的抗疫精神和智慧;《对决新冠病毒》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生产、储运、接种和国际供应的纪录片,以科学话语和共情传播生动揭秘了中国新冠肺炎疫苗诞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强调了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决心。
基于北京冬奥会这一重大国际赛事,国产纪录片提高站位,坚持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念讲好中国“冰雪故事”。《粉雪奇遇》以国际化视角讲述中法两国滑雪运动达人在对方国家的奇遇故事,在亲身体验和热情互动中探索两国的冰雪文化和风土人情;《欢迎来到我的世界》由《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带领美国女孩星悦前往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张家口,沉浸式体验冬奥会氛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协同纾困
政策助力下共克时艰
2022年至今的疫情形势不容忽视,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广电行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如上海作为我国纪录片重镇,其“沪产”纪录片作品创作数量增幅减小,亟待恢复后爆发式发展,这也成为当前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广电行业作为精神文化类产品的主要供给者,需注重产业发展的平稳性与常态化。
2022年5月31日,人社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将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等17个困难行业纳入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针对这一困境,浙江省广电局在《贯彻落实稳经济政策若干举措的通知》中提出要扎实落实国家广电总局25条支持措施、加强财税优惠政策宣介落地、加大广电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和视听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对外合作交流等一系列补助、扶持和推进政策。江苏则通过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内容审核效率等方式将纾困解难行动落在实处。福建广电系统加强惠企纾困政策宣传、扶持视听内容生产供给、深化广播电视“放管服”改革,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山西、河南、广东、青海等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文化企业,促进广电产业发展。随着各地逐步认识到广电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困境,纾困政策应进一步全面完善,针对不同视听形式进行精准化扶持。
面对生产生存新情况、新问题,对于国产纪录片来说,各级单位的纾困举措对于其创作及传播有着立竿见影的帮助效果,但作为内容生产主体,纪录片创作者也需要加强内功修炼。首先,应深入发掘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本质问题,即专业创作能力、创新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和风险预知及把控能力,并协同相关部门探究解决之道。找准政策的有效发力点,才能增强纾困措施的实效长效,才能真正实现稳中求进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其次,各级单位也应加强合作意识和资源协调能力,探索纪录片创作新模式。在拍摄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以协同联动打破地域局限,实现跨区域创作,例如在纪录片《大美中国・春天系列》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携手10个地方总站,依托各地丰厚的采编资源,借助特定时间节点对多年积累的航拍纪实素材进行二次创作,以每集5分钟的轻巧形态汇聚中国壮阔美景,带领观众共赏中国跨越南北慢慢复苏和翻涌的春潮;《奋进的中国》同样采用合作形式,由各总站负责对国内各大节点性工程项目进行实地拍摄,由CCTV-9进行统一后期编辑、包装、播发。这种“云端共制”模式,一是节约了制作时间,在时空受限状态确保纪录片高质量生产;二是充分发挥出了纪录片素材的长尾价值和二次传播潜力,使纪录片素材得以再利用、再传播;三是大大激发了地方单位的创作积极性,利用自身地域性优势生产源源不断的优质纪实素材,并提升了总台的组织协调和流程把控能力。
2022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困境,国产纪录片在多方协同努力下实现了在经验中创新,在转型中发展的创作成果,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国家相册”的记录和传播功能,以多元的叙事表达与视觉呈现向海内外受众展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与理念精神,并积极拓展更为丰富的纪录片题材和更为灵便的制作方法,在内容和技术的双核驱动下探索新形势下纪录片创作新方向、新模式。
在诸多案例经验与路径创新的基础上,2022年下半年的纪录片将实现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寻古中国》、《瞬间中国》之《端牢中国饭碗》等精品纪录片正在筹备推出,相信下半年的创作将持续弘扬主题主线,凸显新时代下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全方位、高站位、深立意、高质量的制作标准推出更多优秀纪录片作品,不断促进我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延利系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秘书长;朱雯琪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0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科项目:新时代中国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研究(GD201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