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集团版权人如何为各社做服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出版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版权中心于海英认为:
做全版权运营,就不能“单兵作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21
□本报记者 韩萌萌
于海英
当《致敬英雄:2020抗疫报告文学集》英文版与英国新经典出版社签约完成时,当反映脱贫攻坚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波斯文版成功输出伊朗时,当埃及的读者从阿拉伯文版《吴小如讲〈孟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时,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出版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版国际)版权中心版权经理于海英的内心满是喜悦和欣慰。成为版权经理人的日子,也是她和天津出版走出去一起成长的重要经历。
从单打独斗到“聚合成沙”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在一起形成的合力,积聚的效应,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单兵作战’。”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于海英向记者介绍了她是如何探索全版权运营,为集团版权贸易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们希望国外读者不仅喜欢看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出版社的图书,也希望他们能对津版图书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于海英表示,近年来,集团着力加强内容建设,以重点出版项目带动优势出版板块,形成较强品牌集群,为实现出版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集团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版权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版权经理人,我们一方面对所属出版单位版权采取集约式管理,争取实现效率高、针对性强、效益显著的使用转化和对外输出;另一方面努力开拓海外市场,拓宽津版图书在海外的发行渠道,促成版权输出以及与国外出版社的全方位合作。”曾经以翻译身份在现场见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于海英告诉记者,一想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多彩、真实的中国,就“有点儿小激动”。在她看来,对于版权经理人在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她无比自豪。
职业使命感也给于海英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她看来这也是责任和挑战:“就以最近这两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来说,受到疫情的影响,一家出版社在展会上‘单打独斗’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达到疫情之前的效果。但是集团可以从整体上统筹规划,通过集中上传资料和审核管理,及时、高效地解决了各家出版社当时面临的实际困难。”于海英介绍,他们不仅在展会上推出了中英文双语短片,协助出版社完成线上线下的布展,还帮助其在线上有针对性地挑选合作方。
从“一个都不能少”到“个个都是宝”
“之前有其他省市的同行问我,集团下属的很多出版社都有版权经理人,那你具体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于海英从进入版权经理人这个角色之初就在不断思考。“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整体性思维,不仅要考虑当下,也要有更广阔、更长远的视角;不仅要理解集团整体的发展规划,也要了解各家出版社的优势和产品线;不仅要总结经验,整合项目,还要为出版社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和渠道,保证集团的版权贸易工作持续稳定增长。”在于海英看来,“引领、促进、服务”是版权经理人工作的宗旨。
作为版权经理人,还要有全局谋划的能力。于海英介绍,集团旗下的出版社各有各的特点和长项,在走出去工作上不可能“一刀切”,“比如,有的出版社版权输出已经遍地开花,有的社还默默无闻,甚至还没有实现突破。这种发展不均衡也是目前国内出版行业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于海英表示,为了帮助各社尽快成长起来,集团站在更高的角度统筹规划,在版权运营和贸易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助推工作。
于是,于海英和同事开始尝试“因材施教”: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出版社提供培训指导,带领在这个领域上基础薄弱的社有所突破,对走出去相对成熟的社匹配资源,给予相应的补充,提供更多合作机会。于海英将自己定义为“服务型”版权经理人,帮助每一家出版社都可以找到自己在走出去方面的优势。“我们和出版社一起在他们的图书中‘挖宝’,了解各类图书的背景、内容、作者以及出版背后的故事,扶上马再送一程。”
有着多年翻译经验的于海英十分了解外国人的阅读习惯,在为图书做译介时,她既考虑到能否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原意,也兼顾到译文的流畅、优美,甚至于审校的细节和封面的呈现。“我不想放过每一本有可能的书,不想辜负每本书背后那些努力付出的人。”
从初步尝试到“批量输出”
从最开始尝试一两家出版社走出去,到现在集团旗下出版社一起走出去;从和四五家国外出版社签约,到现在与英国、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土耳其等数10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社深度合作,每年都有超过100种图书实现版权输出。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集团已有80多个项目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等项目,实现30多个语种的走出去。
“‘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为各国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平台,通过图书的出版,让人们在阅读中加深了解、更懂彼此。”于海英介绍,集团目前已经完成了对老挝作品的翻译、编辑和校对工作,“国内的读者读到老挝作品的机会不是很多,作为互译计划中较早的成果,我们希望这些图书可以让亚洲各国间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助力文化融通、交流互鉴。”于海英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她把读书的爱好与外语的特长融入职业的发展之中,“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扎实,每一个版权经理人都引以为傲。我们集团的版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架构不断完善,我的职业规划更加清晰,干劲也更足了。”于海英说,国之交,在文化相通,出版走出去就是一种加深互相理解的方式。“我希望让更多的外国读者读到、读懂、爱读中国故事、天津故事,希望我们不仅可以走出去,还可以‘走进去’。”
于海英盼望着更多热爱图书、热爱传播中国文化、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版权经理人队伍,让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图书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让更多的中国故事走进外国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