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达乎于道”的社会要求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21

  □江作苏

  就媒介传播而言,非常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势力打着技术中立或者技术无责的旗号,侵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被害人一旦反抗就被戴上“不懂科学”的帽子。

 

  关于科技伦理,著名学者万俊人提出三层递进式目的,即“科技要顺乎于道、进乎于道和达乎于道”。显然,达到理想的状态是“道”的内涵,也就是科技实践达到求真与求善高度统一的境界。

  科技作为人类改变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手段,久已为人所追求,那是因为科技具有善的功能和向善之可能。科技伦理的命题之所以在当下特别为人所重视,则是因为科技深刻而广泛地介入了人类生活,尤其是数字技术已经空前改变了多种生活与生产形态,它具有的强制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人们回过头来认识到,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现在不可能用蜀犬吠日的态度对待,而要有点后羿射日的精神,尽可能将毒日的危害控制住,不使其戕害甚至反噬人类,这就需要科技伦理来参与规范与调节。

  很多人争论数字技术在伦理上有无底线与高限,这个问题属于永远无法量化的范畴,难以作答。技术总是先于伦理而产生,不可能按照所谓善的伦理去发明善的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现在处于人工智能浸润于人类智能,朝着全方位的智慧取向发展,南橘北枳,各显其功。

  面对数字技术,需要有人本态度的回归,人的基本福祉标准的衡量,人的为善理性的集聚表达,以及对违背这些基本标准的制裁措施,包括法律的强制与伦理的抵制。毕竟,科技运用的主体是人,而人不能不受伦理观驱动。

  现在有一种不可知论,即数字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后就会失控,连人类去关掉电源的可能性都会被反控。另外,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基因技术一旦改变生物性状,那就不可回逆,例如新新人类的出现。社会大众在感知这些技术现在与真实还有距离的同时,仅有危机感是不够的,要有责任强化社会伦理意识,在各种场合发出声音,形成对技术应用的伦理氛围,不让为所欲为者没有顾忌。

  就媒介传播而言,非常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势力打着技术中立或者技术无责的旗号,侵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被害人一旦反抗就被戴上“不懂科学”的帽子。还有一些国际势力力图模糊伦理概念,宣扬所谓凡有共享,就不可避免会有共失等似是而非的说法,这些与伦理向善原则背道而驰的东西,用“利益”二字的射灯一照,立见原形。

  作为社会科学,一门学问的兴衰,总是与社会需求的急缓相关联。既然当下以数字技术为先导的科技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意识不意识,它已闯入了一切生活领域,包括所谓“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私人空间。在此情况下,伦理意识的觉醒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应该催生和鼓励这种社会氛围的形成,包括舆论的诊断与压力的传递,没有这些强大的外部条件,仅让少数学者去与几乎无所不能的现代科技对话,不仅道理难以说清,而且实际效果也不会彰显。公共理性的生长,必须要有这样的社会内在要求催动,才会健康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