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双减”背景下探寻教辅精品化路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8
□叶鑫
2022年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肯定了2021年“双减”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提出2022年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继续把落实“双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从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均衡发展水平4个方面持续巩固提高学校“双减”工作水平。
教育出版是教育服务的一分子,面对教育政策的调整,理应积极响应、紧跟改革步伐。对以教辅为主的地方教育出版社而言,坚定落实“双减”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造能够帮助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优质教辅,以下是笔者就教辅如何走精品化之路的一点思考。
打造品牌教辅
融入教改最新精神。教辅是教材的补充和拓展,一本好的教辅,不是单纯的题库或练习册,它跟教材一样,也承载着传导教育改革最新精神的作用。不论是教育方针、政策导向还是课程标准、考试纲要、教材发生变化,都要及时研究新形势下教辅中存在的不足或亟待修正的问题,做好改版修订工作。如“双减”希望改变学生采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各学科教辅可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任务驱动式学习的题型,以促进应试教育更好地与素质教育接轨。
具有教研专业内涵。打造优质教辅,还需要做好教科研工作,要研究教育改革的前沿理论课题,学科教学改革的重难点,教育教学一线实践层面的形势与困难,教学常规管理正在关注、实施的主题,等等。如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学习指导丛书”是福建省小学教辅图书的老品牌,该丛书使用30多年来历经大小数十次修订,每次修订都会要求作者从教研角度出发,考虑图书的栏目设置、题型题量、难易梯度、讲练比例等问题,研讨如何科学地设计才能充分呈现当下的教研成果。
富含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教辅图书面向的是实际教学,只有符合实践的发展需要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辅出版后要及时进行调研,征询一线教师的意见,向优秀教师学习课堂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思考如何将课堂实践智慧应用于教辅图书中。“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很多学校都布置了创意十足的实践性探究活动作为假期作业,这些作业更加注重操作性、实践性、项目化、探索性,它们的形式、内容、评价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并在教辅中体现。
突显区域化、个性化特点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体现地方特色。“双减”背景下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性强、定位精准的教辅产品能更好地解决不同区域因教育水平不同产生的差异化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辅图书针对不同区域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识内容或习题类型,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实践性、综合性更强,更能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校本作业设计展现个性化风采。“双减”政策要求“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在校本作业设计方面,地方教育出版社应尽量参与其中,结合各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实际学情等因素,从内容精练、注重学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入手,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打造个性化的校本作业。
拓展市场化服务
“双减”政策对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作了明确要求,而地方教育出版社大多拥有较优质的内容基础、丰富的专家作者资源以及独立的活动场所,具有开展教育讲座、公益课堂等延伸服务的客观优势。
福建教育出版社经常通过旗下的大梦书屋举办公益活动,如邀请专家讲解新时期高考作文的改革变化与高分策略,邀请优秀教师传授小学数学的学习经验,开展实践体验、辅导员沙龙、红色阅读等。这些既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教辅图书之外的增值服务,也是在践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职责使命。
加快教育出版融合
建立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是落实“双减”的一个重要举措,而这也正是教育出版融合可以大展拳脚之地。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出版,为学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提供指引和参考,是地方教育出版社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增强与用户群体的黏度的良好契机。如福建教育出版社就以品牌教辅为基础,制作了以数字教辅为龙头的各项配套资源,开发出闽教学习APP,提供线上音视频类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精准推送,助力定制化学习服务。
“双减”工作任重道远,教辅的精品化之路也漫长而艰辛,地方教育出版社唯有不忘初心,通过不懈努力,打造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辅,才能更好地顺应新时期的教育变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