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学主流・小说大系”共10卷、近200万字――
在文学阅读中感受中国百年风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8
□本报记者 张雪娇
一部丛书,十册小说,展现百年历史风云,勾画民族精神流脉。近日,济南出版社推出新书“百年文学主流・小说大系”,以近200万字篇幅记录百年文学主流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中短篇小说,试图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系统梳理,完整形象地再现百年中国的文学景观。
“这套书的出版,能够引领读者以散点透视的方式浏览历史进程,触摸时代脉搏,在文学阅读中感受中国百年风云,从而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济南出版社总编辑朱孔宝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聚焦文学主流 凸显时代特色
从五四运动至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余年风云激荡,波澜壮阔,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解读百年中国,有多种角度和方式,“百年文学主流・小说大系”为什么会选择文学和小说的视角?对此,朱孔宝表示,文学以最丰富的方式记录着中国走过的每一步。而小说作为一种最生动的文学样式,与时间的车轮并驾前行,见证了国家和社会的一次次突围与蜕变。由此,济南社试图通过对百年来经典小说作品的系统梳理和结集出版,让遴选出的每篇作品都能够再现一段民族的记忆,从而完整而形象地再现这一伟大历程,展示历史现实与精神景观。
据介绍,“百年文学主流・小说大系”受到文学史典范著作《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启发,容纳一个世纪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历史时间为线索,依循文学史演变的轨迹,遴选与社会进步的洪流汇通呼应的作品百余篇。全书按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文学现象分为10卷,各卷以所涉时期内代表作品为卷名。
百年文学史中的标杆作品无数,“百年文学主流・小说大系”遴选其中思想性、艺术性俱佳者收录。在作品的选择上,除关注代表性、文学性外,编选宗旨更在于提升人文素质,唤醒民族记忆,辐射广大读者。入选作品时代特色鲜明,各有主题倾向,比如《天下太平》中,普罗文学与“左联”小说发出了无产者最初的“革命”呼告;《没有祖国的孩子》中“东北作家群”以啼血警醒中华民族奋起“救亡”等。
精心打磨雕琢 保证出版质量
出于对能够全面展现选题专业性与权威性的考虑,济南社最终确定“百年文学主流・小说大系”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翟文铖担纲总主编。由他们牵头,后续又确定了每卷的编者――均为从事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的资深学者。由此,图书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保障。
据介绍,从丛书体量、单册规模,到各卷编选的具体标准,再到作家、作品导读内容的写作风格,编辑团队与主编团队依照项目出版进度,进行了多轮次深层次的探讨。通过对宏观的把控和对细节的斟酌,如此反复打磨推敲后,稿件的质量初步达到双方共同的预期。在此过程中,编辑们的专业素养也得到提升,并能够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提出若干有价值的意见,受到主编团队的认可和采纳。
由于“百年文学主流・小说大系”的时代色彩十分浓烈,政治意义也极为宏大。因此,出于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时代风貌的还原,和对人民情感的追溯,主编团队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编创过程中优先选用原刊本(初刊本或初版本)。对此,编辑团队在拿到这些原件扫描的电子版后,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对照、逐字逐句核准,最终整理成稿,并在后面的审校流程中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核查,确保选篇最大限度地展现原作风貌,保障图书的专业性。
此外,在编校过程中,编辑团队转换视角,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模拟阅读,发现长篇小说由于规模限制只做节选收录,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读者的阅读体验。经过与主编团队沟通,最终确认本套丛书暂不收录长篇小说,安排在之后的其他系列中再做展示。
在确保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百年文学主流・小说大系”力图融艺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全书既甄选有脍炙人口的文学史佳作,如孙犁《铁木前传》、宗璞《红豆》、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亦选入富有艺术探索倾向的作品,如魏金枝《制服》、萧红《手》、萧平《三月雪》等,还选入在其他文学普及选本中难得一见的篇目,它们在人物、故事、风格等方面各有独特与新奇之处。
注重视觉效果 呈现多元传播
图书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呈现方式。为了彰显文学格调和艺术气质,“百年文学主流・小说大系”在装帧设计方面也颇为考究。
图书装帧将“中国红”作为设计创意基点,用“中国红”象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并采用立体动态设计思维方式,通过封面上四周的红色晕染、渗透的视觉效果处理,使该丛书的“中国红”呈现出由书内渗透到书外的立体视觉效果,凸显百年征程中的艰辛和辉煌。
同时,各卷书名字体使用美黑体,简洁粗犷,又具有宋体的装饰韵味,辨识度及传达效果好。值得一提的是,该字体是20世纪常见的一种板报字体,曾常用于板刷等工具快速书写,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常用字体,选用此美黑体印刷书名,亦是从形式上凸显“大系”内容的年代特色。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也趋向多元。作为出版人,在融媒体时代从事主题出版也应创新形式。“这套书中的作品记录了那些特定的时代,具有较强的年代感。但是我们坚信,经典的作品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检验,关键是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朱孔宝说道。
除了在纸质图书上下足功夫,编辑团队还对丛书进行了信息化的策划,除了电子书的形式,还筹备有声书的制作,以及采用视频直播的方式策划相关的专家讲座。由此,形成了纸质图书、电子书、有声书与线上视频的多媒介传播,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书中的这些故事,从而喜欢阅读这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