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伴有星辰大海

作者: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5

  □本报记者 张君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内页。




  对于青少年来说,从小阅读文博类图书,能让他们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有利于青少年更多了解历史发展,掌握更全面的视角,也有助于拓展他们思考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扩展他们的认知、视野和格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因此不少图书以此为基调,用丰富的内容和精心的设计带领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气质,为广大儿童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文脉筑牢坚实根基。

  陶冶情操

  感受文化魅力

  为何要让孩子阅读文博类图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编辑江萌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能够将社会文明演进的历程准确记录下来。每一件文物上都有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印记,能够将人们重新带入到历史场景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博物馆里的历史百科”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就是以文物为线索,按照年代时间脉络,从史前时代一直介绍到清代,书中的每件文物都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文物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阅读文博类图书,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储备,拓宽视野。同时在认识文物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感受到先人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江萌表示。

  天天出版社副编审董蕾认为,文物宝藏是各个时代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审美等方方面面的高度浓缩,而相关图书可以从审美和历史的角度向广大青少年读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具体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古典文学等。如“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系列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涉猎范围全面,包括书法、绘画、壁画、雕塑、器物等各类重要历史文物和国家宝藏,选取的文物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同时兼顾特殊性和稀缺性。“我们希望在教给小读者如何欣赏文物的同时,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董蕾说。

  这类图书还能带领青少年读者进入历史场景,了解文物知识和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从文物传奇中感受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坚韧与顽强。《漫话国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责任编辑周翊安表示:“孩子们可以从中感受祖先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唤起探索历史的热情,培养优秀的艺术审美能力。”

  为了保证内容权威,这类图书的作者团队也是异常强大。《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人民邮电出版社)责编彭雨晴告诉记者,该套书的19位文字作者全部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社教部,此外,还有11位编委、15位审读专家,以及多位出版专家、绘本专家,“强大的作者团队保证了绘本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力保孩子读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真实的、有历史可考的。不仅如此,绘本里呈现了近200件国博官方授权的珍贵馆藏文物照片,这也是难得一见的。”

  创新形式

  抓住孩子的心

  由于面对的是青少年读者,文博类图书的内容和写作方法是区别于学术作品和大众普及读物的。《给孩子的国宝档案》(人民邮电出版社)责编苗袁龙飞告诉记者,这套专为4―10岁孩子打造的历史启蒙书,突破了常规的国宝知识硬科普,从孩子的视角和感受出发,运用更具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画面,创造了“沉浸式的国宝参观体验”。“除了历史知识外,这套书还通过国宝及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带孩子了解近440个科技、文化、服饰、商贸、军事、艺术、交通等多个维度的扩展学科知识点,扩展孩子的思维、眼界和格局。”苗袁龙飞表示。

  江萌表示,成人读者应该选择系统全面的文物介绍类书籍,孩子则更适合趣味性较强的读物。如“博物馆里的历史百科”系列单册书名和章节名的设计充满了趣味性,以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如第一册的书名《来自猩猩的你》,以标题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愿意主动翻开本书。书中的小标题也个个充满趣味,比如“春秋战国有上班族吗?”……

  同理,《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每一册绘本中都凝练出15个标题,来概述每个主题的发展历史。考虑到孩子理解历史的困难,作者们通过有趣的标题,来吸引青少年读者们。比如《艺术,穿越时空之美》中的“墙壁上的连环画”,讲述的是敦煌壁画;比如《科技,我们的发现之旅》中的“泥巴变形记”,讲述的是古人发明了陶器。

  周翊安认为,给孩子看的文博读物需要在文博内容深度和读者知识水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讲述思路和呈现方式立足儿童视角,尽量做到有用、有趣、有益。例如,《漫话国宝》选择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公益性博物馆为对象,以“国宝访谈+幽默漫画”的趣味形式解读有代表性的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辅以四格漫画、通关小考卷和手账页穿插其中,简单、幽默、精准地向小读者介绍国宝知识,普及中华文化。

  在作者选择上,董蕾认为,由于面对的是青少年读者,文化类图书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方法是区别于学术作品和大众普及读物的。“少儿文博图书的作者应当是了解少儿阅读需求、有志进行少儿文化普及工作的专业型作者,其写作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能够全面、系统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梳理。”

  亲子共读

  让理解更顺畅

  在阅读方法上,江萌建议小读者应该对中国历史有大致了解,这样在看到文物介绍的时候才能知所云,“之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朝代和国宝文物,开始更为深入的阅读和了解。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在众多读物中选择兼具权威性、趣味性、科学性的优秀读物。”

  苗袁龙飞表示,阅读这类图书,亲子共读非常重要,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充分调动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彭雨晴则告诉记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百科绘本》中就有一个板块,叫“给家长的阅读建议”,“家长除了当好朗读者外,还要为孩子做好释义。可以分多次讲给孩子听,同时家长要注重孩子阅读后的理解转化。”

  周翊安建议年纪较小的孩子可以亲子共读,年纪较大的孩子可以自主阅读。有条件的话可以带着书走进博物馆,亲眼看一看这些国之重器,然后回过头来再细读一遍。“家长朋友可以鼓励孩子分享阅读后印象深刻的内容,一起探讨交流,如果孩子对某个知识点特别感兴趣,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索,拓宽知识面,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在苗袁龙飞看来,文博类图书其实是非常好的逛馆工具,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好,有针对性地带孩子去逛博物馆。比如计划好近期要了解哪些文物,然后带着孩子去文物所在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孩子会对自己看过的文物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与书中的内容互为补充,他们在逛博物馆的时候会更有满足感,真正把博物馆逛明白。”

  董蕾表示,经常出入博物馆、阅读文博类书籍的孩子,万里江山在眼前铺陈,五千年文化在心头奔流,“耳濡目染与潜移默化中,自然胸怀博大、格局宽广、眼界高远。这样的人往往内心坚韧,步履从容,所行之路无论平坦坎坷,他们的成长必定有星辰大海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