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纸墨间感受气象万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5
编者按 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迎来创建110周年。“国家博物馆110年的历史,是传承文明薪火、赓续精神血脉、彰显文化自信的历史,是见证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文明重光的历史。”五千年时光流逝,但历史的风华并未散去,它镌刻在字画上,凝固在器物里,也沉淀在书本中。本期《读周刊》特别关注文博类图书,通过这些好书带领读者探究历史文物的前世今生,对话古今,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文明永恒魅力。
□本报记者 张君成 郝天韵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粹》内页。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粹》(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文物中国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国家宝藏》(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文博类图书,愈发受到市场和广大成人读者群体喜爱,原因诚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所言:“相信读者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的朝气蓬勃、气象万千,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禀赋和不懈追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感受到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流光溢彩和绚丽多姿。”
博大精深
感受文明生生不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已走过110年的光辉历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科学研究、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粹》撷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100件(组),代表性地展示了自远古至当代中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典型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工艺水平、科技成就和审美取向,堪称一部凝练精要的中华文明史。
该书责编丁克霞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用“博大精深”4个字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特色。她表示,一是“博”,在这本书收录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100件(组)精品文物中,从红山玉龙、后母戊青铜方鼎,到《大驾卤簿图书》卷、孝端皇后凤冠,再到如今的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浓缩古今,让人先睹为快,尽览中华五千年浩瀚文明史。二是“大”,这些器物充分彰显了一种朝气蓬勃的大国气象,引领读者感受从古至今一代代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梦想,以及在实现这一梦想过程中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三是“精”,该书所收录的100件器物均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无论哪一件都堪称国宝,让人流连忘返。本书收录的器物,堪称重中选重,实属顶级。看这些国宝,就是在看中国,畅读中国史。四是“深”,书中所列器物有近十大主题分类,无论是玉器、陶瓷、造像,还是书画、钱币、服饰、瓷器,都底蕴深厚,能让人一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一件件革命文物映照百年大党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它们是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的“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丛书(全6册)遴选五四运动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物共600余件,并以它们为切入点,讲述文物背后的英雄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战胜困难的智慧力量,书写出一曲曲瑰丽的时代壮歌。
这些文物既有划时代的巨作,也有看似不起眼的普通物件,但无疑都是一段段难忘历史的见证,都因具有极大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思想价值而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正如王春法在“文物中的红色基因”总序中所写:“经由这些文物,读者可以触摸历史的脉搏,探寻文物拥有者或见证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感受时代先行者们情感的真挚、精神的执着、信仰的坚定、斗志的昂扬,感受恢宏历史深处幽微细致的场景瞬间。”
今昔对照
文物故事温暖人心
《文物中国史》(全8册)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编撰的一套通史类历史读物,这套书精选2000余幅精美历史文物图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历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并从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展开叙述,以物带史、物史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史,并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优秀成果。
《文物中国史》编者表示,这套书虽带有一定的通史性质,但是以典型文物为线索展开叙述的,文字也尽量简练,“希望通过这样的编撰方法,使读者能够在熟悉文物的同时,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基本内容有一个较清晰的印象。”
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从2017年年底开播,到2021年年初已走过了三季。每一季都广受关注,好评如潮,成功“破圈”,把“曲高和寡”的文博专业带向了大众视野,一跃成为“网红话题”,吸引大量年轻人前往博物馆。图书《国家宝藏》(全三季)的出版,为读者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国宝特展”,将古时的风华与当代的活力凝结在字里行间,给人以充裕的时间去欣赏每一件文物,获取新知,领略温暖人心的文物故事。“本书传达了一种过去与今天、文明与个体超级链接的智慧。如今知识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将知识内化,转化成一代人的人文素养。《国家宝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该书责编之一郭婷表示。
她进而谈道,首先,这当中有表达的艺术,典雅而激情澎湃的语言,把冰冷的知识转化成更隐秘的情感认同,实现了历史与今人的联通。其次,每件文物都匹配一个与当代人密切相关的今生故事。比如,博物馆里的商代青铜器皿方 ,其器身、器盖其实分离了一个世纪,书中讲述了在仁人志士、文物工作者的奔走呼号下,最终以最低成本洽购回国的故事。知道了这个故事,它一下子跃然变成一件百年历史的见证物,成为每一个华夏子孙可上溯至商的持久深沉的情感系连。“类似充满温度的文物故事会让读者不再觉得严肃的文物知识和自己无关,而是和每一个人血脉相连,更深切地认识到自己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甚至通过文化和情感的力量感染读者,久而久之,终究会内化成个人的自尊与自信。”郭婷说。
古今对话
在阅读中拓展心灵边界
阅读文博类图书,可以让读者思接千古,理解当下,同时更加坦然地面对未来。这些图书诉诸时间的文化张力、文明能量被一次次激活、重现。
关于阅读《国家宝藏》,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它不仅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份知识的给养,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也为方兴未艾的‘博物馆热’锦上添花,发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邀约,邀请我们到故宫去,到敦煌去,到各地的博物馆去,透过一件件文物,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明的多元与共融。同时,作为故宫的新一代‘看门人’,我也推荐您翻开这套书,走进这场纸上国宝特展,感受中华文化绵亘不绝的生命力,在阅读中开拓心灵的边界,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
在丁克霞看来,阅读文博类图书对读者来讲意义非凡:“对读者来说,能从一本书中看到如此多的代表中华文明的器物,真正称得上是大饱眼福,受益匪浅――准确地说是受益终身。”
郭婷表示,学习文博知识,不必一定去读深奥的专业知识,可以先从叙事性、感染力强的读本开始。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建立总体认知,产生兴趣后,再去寻找进阶读物,方能循序渐进、乐在其中。“不光阅读,也可以实地前往博物馆,知识与文物彼此对照,会沉淀为更深远、更持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