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新闻,会是什么味儿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7-15
□本报记者 汤广花
“好新闻一定是有味道的新闻,在好新闻的多种味道中,真实是好新闻最厚实的味道。”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在《好新闻的味道》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好新闻的味道》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筛选出70件文字消息作品进行赏析,并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呈现,为学习新闻采写提供了具体案例和方法。
作者朱建华自2010年进入《长江日报》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至今,是传媒垂直领域微信公众号“长江”创始人。他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全书共10辑,涉及“新闻贵在新”“同题应出彩”“树立问题感”“地方亦特色”等主题。书中分析获奖缘由,总结采写经验,并配以背景介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不囿于单篇获奖作品,或展开联想,或钩沉历史,对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中国新闻奖一直把“短”作为消息评选的基本要求。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获评文字消息一等奖。《好新闻的味道》介绍,篇幅短小是此稿最显著的特征,正文仅419字。文章共分为8个自然段,记述了2019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时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一段精彩对话。稿件文字虽短,但新闻元素齐全,且有现场、有细节、有情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除了评析新闻作品,书中还穿插讲述了许多优秀记者、编辑的故事。如《北京晚报》获评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三等奖稿件《本报记者将入世槌带回国》,该稿编辑焱红是《北京晚报》编辑记者中获奖最多的人之一。《扬州日报》记者胡俭曾是个“打工仔”,经过10年的自学考试,32岁那年变成了记者。凭着勤奋好学,胡俭的稿件《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类一等奖。
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四川日报》稿件《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获评文字消息一等奖,这是当年文字消息中唯一的一等奖作品。记者徐中成是如何抓到这样鲜活的素材的?原来,徐中成当时在《四川日报》驻阿坝记者站工作,办公室在州府所在地马尔康,但他每个月待在马尔康的时间不超过10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阿坝州13个县(市)“走基层”。参加的会议,干部群众说的事,只要是有意义的,他都会一一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这些都是写好新闻的宝贝”。
《工人日报》稿件《李毅中质疑:为何还没人被究刑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记者王冬梅在采访心得中写道,时任工人日报社总编辑孙德宏几乎逢会必讲“抓事件,抢独家,下大力气提高新闻价值判断水平”,因为“新闻价值判断水平,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一家报纸的水准”。谈到获奖体会,王冬梅还写道:“我认为,带着感情采写胜于一切写作技巧。有时候,一篇稿件的温度与热点就来自记者的情怀,这种深切之爱的情怀会让稿件变得不普通,让稿件具有抵达读者心灵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