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关于图书校对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4
□赵贵芬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已由数量发展阶段转向质量发展阶段,出版业也随之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图书和报刊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始终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补充和完善,对图书质量的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出版实际工作中,必须对校对工作或校对环节重视。我从事校对工作10余年,根据自己工作的体会,结合《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对于图书校对工作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关于“齐、清、定”
“齐、清、定”是图书出版流程对发稿的基本和硬性的要求。在编校流程中,并不是每部书稿从发稿到校对都是“齐、清、定”的。比如序言、后记这类辅文不全的,先进行主体内容校对;插图部分和文字部分不能同时交付校对;一部书稿是由不同的作者完成的,章节内容、体例、关键用语不统一;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校对工作人员既要坚持原则性,也要兼顾灵活性。对于一般书稿,进入校对流程前,一定要求编辑按规定提供经过三审和编辑加工后的书稿清样。确因特殊情况不能提供,在补充稿件到来后,必须要对补充稿件严格履行三校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序言、后记等图书辅文,后期补交的情况较多,其中作者思想、观点较为集中,并且和内文联系紧密,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是非常容易出错的。
发稿联系着编辑和校对两大出版工作流程。因此,“齐、清、定”的书稿清样质量,是保障图书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于文字技术整理
文字技术整理是校对的必经程序。《规程》规定了10项主要工作,内容完备周到,但需要结合出版单位实际出版业务工作。
比如社科类图书,文字技术整理应重点注意以下几项工作:1.核对封面、扉页、版权页、目录、正文、辅文主要信息的一致性,包括书名、书号、著译者、出版者、责编、标题、书眉、页码等;2.检查版面、表格、图片等是否规范;3.注意核对标题,字体字号是否统一,占行是否标准,多行标题转行是否合理等;4.检查页面下转上接之处,尤其注意避免丢字、落字现象等。根据不同的书稿特点,需要对稿件的重点方面,如参考文献、引用、目录、书眉、插图等做好专项检查。
文字技术整理的主要作用是发现版式、排版技术性错误,防范文字处理和版面格式的不统一,以整体眼光检查书稿,发现并改正内容、体例、主要信息的错漏。
关于“三校一通读”
“三审三校一通读”是编校的重要流程,涉及校对工作的主要是“三校一通读”。
“三校一通读”是传统的校对工作制度,也是校对工作的底线。在实际工作中,出版单位要认真执行校对制度,不能出现“以编代校”或者“以校代编”的情况。对于“一通读”,是不能省掉的重要环节。如果出现“一通读”就是走过场情况,这样是不负责任的,校对工作人员一定要杜绝此类情况发生。
正如《规程》中所强调的:“校对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是学识性、文字性的创造性劳动。‘校对是简单劳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校对在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关键环节,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在图书出版工作中,轻视校对工作,一定会出编校质量问题,重视校对工作,一定能取得相应成果。《规程》对校对工作做了详尽的总结和规范,校对工作人员如果遵守校对流程、提升专业水平,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总结经验,一定能在出版工作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工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