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繁人树碑立传的荦荦大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4
□梅国云
南繁,这是一个独存于中国农学、育种界和种业里的固定用词,甚至在全世界种业领域都是一个绝世独立的特殊用词。这个词唯独来源于一种行为,即中国育种家们艰苦卓绝探索60多年,在世界农业史和人类生存史中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大规模育种、制种实践。
――摘自《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
由杨沐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海南出版社),全景式展现了60年来,一代代南繁人,为了中国人的饭碗,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走过的风雨历程。这是中国种业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南繁人的孜孜以求精神,南繁人的家国天下情怀,是这部作品的主线。这部为南繁人树碑立传的大作,不仅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还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
读者从这部作品里,很容易读到4个关键词:南繁、种子、精神、命运。南繁,既是地域,也有在南方育种之意。种子,是南繁的目的,即通过不断的技术突破,创造一个个粮棉增收的神奇。精神,体现的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南繁人的大爱之心和义无反顾,舍小我为天下苍生,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实际行动。这是作品感人至深的地方,也是之所以成就中国种业的根本原因。命运,即粮棉增收与个体生命生存、与家庭人丁兴旺、与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繁荣富强、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南繁种业虽然涵盖的范围比较广,但主要解决的还是粮食问题。袁隆平是南繁人的杰出代表,他和中国种业的几位先驱,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为了中国种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群体走过的六十载漫长岁月,应该被更多的人关注。
2019年年初,当海南出版社总编辑谭丽琳跟我探讨这个选题时,我马上意识到这绝不是单纯的一般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书写。创作这个选题,除了出色的文字功夫外,如果对南繁没有深厚的感情,没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杨沐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本身就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畜牧事业的科学家,她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父辈家国情怀这样的基因。还有一点,七八年前,杨沐为了创作西藏题材文学作品,曾经数次只身走进世界屋脊,历经千辛万苦,那文字,你丝毫看不出竟出自于一个苏州女人的笔下,给人感觉她就是西藏土著。记得我当时跟杨沐说,你这是在写南繁的60年史,是为南繁人树碑立传的荦荦大端,可是笔下千钧。
翻开杨沐的文字时,呈现在我眼前的完全是镜子映照过来的60年来的一幕幕完全写实的素颜南繁――既无华丽辞藻的炫目耀人,也无振聋发聩的口号让人热血沸腾。作品朴实的风格,如同实况直播。60年来的人物和事件就摆在那儿,这是作者的良苦用心。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想,正反映了他饱含苍生不再饿的博大情怀。因为使命,在风里雨里,在田间地头,一走就是60年。特别是在那困难之年,为了种业也常常是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六十一甲子,为了苍生不饿,他,终其一生。他一脚踏进艰苦的种子事业,完全是出乎于心,发乎于情的义无反顾。因为有悲天悯人的大爱,便产生了舍我其谁的行动。他恒守60年,只为提高水稻产量,为的是天下百姓远离饥饿。他出身于书香门第,60年来却跟个农民一样光着脚板吃尽苦头无怨无悔地干一件事,天底下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把一家老小丢给妻子照顾,自己跑到遥远的天涯海角,没日没夜风吹日晒,犁田芟草育种;寒冷的冬天,坐长途车时,把种子焐在腰上利用自己的体温催芽;唯一的科研成果长成的秧苗被歹人灭迹,不顾生命危险跳入污井救苗;越是台风、雷暴雨天气,越是往地里走,护田看苗;一日三回到地里看“鹤蹈”生长状况,就跟热恋中的小伙子去看心仪的姑娘一样……这一个个被南繁人口口相传的真实故事,一点点地把这个可亲可敬的老人矗立在读者面前。
这部作品不只是罗列了多少科学数据和科学术语,也不只是解释了种业发展的多么复杂的内在逻辑关系,而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南繁人的朴素的可贵精神。是他们的精神支撑起了南繁,并且成为传家宝,使南繁继续发展,这是这部作品的重要价值。在这个方面,杨沐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带进自己只言片语的情感渲染。这是作者往返于海南、湖南、湖北、河南、北京、新疆,行程数万公里采访,心灵得到“震撼”“洗礼”后的最为重要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