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探寻与传播

作者:晋海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4

  □晋海学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对于读者来说,他们除能感受到古典诗词在审美形式上的魅力之外,还能借此深入民族历史的深处,以获取与民族的精神内涵相感知的契机。

  王士祥《唐诗中的绿水青山》借助唐代诗歌这一媒介,不仅考察唐代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融合,而且突出诗歌创作在社会建设中的担当意义,即是在此思想领悟下颇为成功的一次探索。可赞的是,王士祥先生笔耕不止,近日,他又撰写出新著《中华诗词中的民族精神》(大象出版社)。

  民族精神的正面呈现。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丰富凝结,是民族思想意识的厚重积淀。

  王士祥在甄选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会看重素材自身的“雅正性”,而且会偏爱故事本身的“示范性”,如岳飞之“渴饮匈奴血”、颜真卿之“赴死淮西”、谭嗣同之“横刀向天笑”,等等,其他如许穆夫人之“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贺铸之“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等,虽不为人所熟知,但是因为它们均有益于“民族主体精神的塑造”,所以,全都被收入书中。当然,古典诗词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有其历史性,作者都一一作了辨析,相较历史人物的行为,他更看重由这些行为而衍生的精神。

  经史文献的谨严运用。文献搜集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功。王士祥知道,如果没有严谨的历史文献做支撑,那么,所有的讲述就可能演变成历史阐释的另一种形式,从而失去实事求是的精神,从这层意义上讲,《中华诗词中的民族精神》在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方面做得很好。当涉及诗词引用,以及人物事迹的讲述时,作者一概从《诗经》《论语》《左传》《尚书》《史记》《汉书》等经书、正史中取材。

  更引人注意的是,作者为讲清楚一个故事,还经常进行互相印证,譬如,讲屈原的故事就参阅了《全唐诗》《楚辞补注》《周礼译注》和《史记》4种文献,讲杜佑的事迹则参考了《旧唐书》《新唐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种古籍,经史文献在书中如此普遍的运用,已能见其治学上的严谨态度。这是作为古典文化精神传播者的王士祥责任伦理的自觉体现,也是在学术姿态上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的同频呼应。当然,最终受益的将是阅读这本书的读者,由此,他们不仅会获得有效数量的知识积累,而且会得到可靠质量的知识保障。这正是作者所期冀的。

  全知视角的通俗叙事。欣赏古典诗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些诗词距离我们的时代太过久远,读者很难凭借当前的知识积累去和前人进行无媒介地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借助中国诗词以达至传播民族精神的思路虽然很好,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

  王士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没有将这本书当作一部研究著作来写,而是将其当作一本人人都可以读得懂的通俗读物,如此一来,全知视角的通俗叙事也就成了这本书最具辨识度的写作特征了。作者就像说书场里面的说书之人,他虽然在讲古典诗词,却不以欣赏阐释为主,而是将其编织成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娓娓道来。

  总的来说,《中华诗词中的民族精神》是一本饱含学术精神的通俗读物,它兼有“学术”和“通俗”两种特征。无论是注释诗词原文,还是进行人物索引,均能以经史文献为支撑;与此同时,无论是讲解诗词,还是提炼精神,又能以情节叙述为结构,实在是具有了深入浅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