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敦煌走过四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4
□赵声良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强调“天人合一”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先民们注意到一年中季节的变化,首先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王制篇》也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民有余食也。”可见古代的圣贤早已看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带来农业的丰收。依据四时变化,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年内的二十四节气,意在指导人们按时令进行农业生产。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节令,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而这些岁时节令又不断融入了各类文化活动的内涵,由农业而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礼记・月令》甚至还把一年内每个月适宜或不宜的行事具体列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诸领域。在中华文明千百年的发展中,岁时文化融入了民俗、宗教、艺术诸多内容,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岁时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从敦煌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岁时文化的诸多画面;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岁时节令内容。敦煌岁时文化的资料涉及传统民俗、礼俗和佛俗,并融合丝绸之路与敦煌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环境,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虽然历代文献中对传统岁时文化不乏记载,但敦煌文献和壁画的相关材料更为具体而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岁时文化的真实状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敦煌研究院《敦煌岁时节令》项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把敦煌壁画、彩塑以及藏经洞出土文献结合起来,把中古民俗和生活图景引入现代人的视野当中,将传统岁时节令从图像到生活再现于世人面前,注重可读性、可视性,让古老的敦煌文化“活”起来;通过新媒体形式,在敦煌研究院公众号等数字媒体平台展示敦煌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18年发布以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先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读掌上精品 庆百年华诞――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
本书将《敦煌岁时节令》系列项目以图书的形式整理出版,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从中了解敦煌文化之丰厚、感悟敦煌艺术之美,从而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敦煌岁时节令》
敦煌研究院 编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2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