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多向思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4
□江作苏
网络流行语进入社会主流是一个现象,“出圈”这个词就是一个例子,而且颇有正面意义。从起源来看,“出圈”一般指某人的知名度变高,不止被粉丝小圈子所关注,而是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变成真正的公众人物。后来,“出圈”的用法引申到不限于人,事件和物品也可以“出圈”。
由此分析,“出圈”的动力属于由内向外的,有突破之意,犹如微弱之星火,初为微温,待燃之成炬后那就是“出圈”了,因为可以光照四野。
这个说法没毛病。但是具体分析而言,又非完全如此。特别是在信息产品丰富的当下,凡发声者都欲“出圈”,因此在突破手段上无不想尽办法出奇破圈。
社会学家费孝通有一个观点,即公众对信息的态度虽然多样,但就功能而言,无外于“从实求知”四个字。也就是讲,面对纷繁如星河之知识空间,哪怕是无目的地浏览,人们实际上还是期望有所发现,对生活有所助益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信息“出圈”的前提还是其有用性,也就是能解决某些信息不对称,凡此做得好者就能突破原有的樊障,有能力到达更远更广的空间。
另外一方面,“出圈”也需要有外界对信息源的认同感,也就是常说的吸引力。信息除了实之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在传播中信息与人的态度相包裹。传播学者甘姆森认为,新闻信息的构成是由若干“话语包”有机组成;而一组“话语包”,又可以组合成某种反映核心框架的标识,而这些“话语包”就浸透了传播者的态度。
在一个成熟的传播场域中,“话语包”是在不断更新与换代之中,而营造“话语包”的能力,总是有人在不露声色之中持续和巧妙地去迭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指出过,在西方资本主义营造的文化工业中,这种文化环境会努力把人变成乐于接受却不愿反思的机器。这种批判性态度,挑明了信息“出圈”并非完全依靠单个人或某平台的能力,实际上它是与整个文化背景相契合的。当然,在商业化利益浸透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要警惕哪怕是你自愿乐于接受的信息,也可能受到了商业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多媒体时代的“出圈”信息,已不止于文字信息,而大量向视频和音频方面转移。现在“出圈”的很多信息都是轻型的、带有娱乐性的,或者是谐谑的音视频。这种状态的去意识形态化表征明显,甚至去逻辑化的趋向也在发展。已经有研究者看到,当视频语言培育的具象思维成为定式时,文字语言培育的抽象线性思维可能总体式微。
因此,在整个信息场都处于热捧“出圈”、追求“出圈”狂欢之时,适度保持一份清醒,并且经常保持批判精神,这是不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必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