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今天,为什么缅怀这几位老艺术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4
□雷萌
观众深情缅怀这几位老艺术家,因为他们作品中饱含的家国情怀,即使时空巨变,仍能打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用作品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观众深情缅怀这几位老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德艺双馨、淡泊名利,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将纯粹的作品回报观众、奉献社会。
5月以来,表演艺术家秦怡、蓝天野和词作家乔羽等多位老艺术家辞世,引发众多网民的深情缅怀。
写下真挚留言的,不只是老年观众,还跨越了各个年龄段。这几位老艺术家虽已“谢幕”,但他们留下的经典作品,就像一条大河,在几代国人的情感记忆中奔腾,共情力使作品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观众深情缅怀这几位老艺术家,是因为他们用毕生坚守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用作品观照时代风云中的芸芸众生。
蓝天野曾说:“首次排练《茶馆》时,我们花在体验生活上的时间和精力,比用在排练中的还要多。”茶馆、书馆,城里城外、城门洞口,喝茶的、说书的、算命看相的……这些人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想都是他观察琢磨的对象。1963年,为演好农村题材的剧目,他来到京郊房山岗上村大队,与大队老书记、全国劳模吴春山一起在牲口院一住就是半年,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农活、喂牲口,收获了生动的创作灵感。观众口中的“还真演出了北京郊区农村的泥土味儿”,被蓝天野视为最高的认可。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把生活当作大舞台,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老艺术家留下的经典能够长留观众心中,启示当下的文艺创作,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圭臬。纵使题材愈加丰富多元,但也容不得背离生活的真实,千篇一律的精英角色,一部剧中不重样的时装、名包,凡此种种,演员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走秀”;容不得亵渎历史的真实,诸如将残酷的战场演绎成“神剧”;更容不得背离创作规律,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创新”。
观众深情缅怀这几位老艺术家,因为他们作品中饱含的家国情怀,即使时空巨变,仍能打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用作品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几年前,乔羽在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要去表达这个时代人民大众心底最美好的感情。”关于他作词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也有一个“小插曲”。当时,该片导演沙蒙看到“一条大河波浪宽”这句歌词,提出一个问题:“一条大河唱的是长江,为什么不写‘万里长江波浪宽’,岂不更有气势?”乔羽说:“长江气势虽大,但不在长江边上甚至没见过长江的人会产生距离,失去亲切感。而从对祖国的感受来说,无论你来自哪里,家的附近总会有一条河,只要想起家,就会想起那条河。”
家国情怀应是文艺工作者终身的修养。今天,家国情怀诉说的情感,和战火硝烟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但其精神内核仍一脉相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广阔的抒写空间,文艺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塑造人民精神世界的责任使命更加神圣和伟大。
观众深情缅怀这几位老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德艺双馨、淡泊名利,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将纯粹的作品回报观众、奉献社会。
秦怡曾说:“我一定要亲自‘下’生活、上高原进行实地拍摄,才能感动观众、对得起观众。”93岁高龄时,秦怡编剧并主演电影《青海湖畔》,影片在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上拍摄,一天在路上就要颠簸6个小时,朋友们都替她捏一把汗。这部她写了20多年、展现女气象工程师风采的电影终于完成拍摄时,她说:“我完成了我的心愿!”
人生虽已谢幕,经典永不过时。老艺术家终其一生实践着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为时代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因而受到人们的深深缅怀。这说明,人民需要这样的艺术家,时代呼唤这样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