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社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探索新时期――

地方媒体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作者:李秀翔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21

  □李秀翔

  伴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永久举办地落户广西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广西日报社充分发挥地缘、平台优势,主动配合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切实增强对东盟国家的传播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对外传播的内容方式、渠道平台、受众需求、传播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年来,广西日报社紧扣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热点形势和自身特色优势,把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机遇,积极构建起立体式的宣传格局,推动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对标对表 列阵出发

  经过近20年的耕耘,广西日报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现了内容、渠道和平台创新,在讲好“结伴不结盟”“共享安全”“经济共同发展”“文化包容互鉴”的中国故事等方面,赢得了各方点赞。

  事实表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播力等于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西日报社对标对表,列阵出发,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度”上持续发力。

  思想上有高度。广西日报社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牢固树立大外宣理念,高度重视、支持并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工作,为提升广西日报社国际传播能力形成更大合力。进一步推动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平台,持续加强面向东盟、RCEP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传播,让优势更优、强势更强。

  行动上有力度。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国际传播为契机,《广西日报》开设《百名侨胞寄语建党百年》栏目,邀请全球五大洲桂籍海外侨领及爱国侨胞,以描述心境、释放乡愁、点赞中国共产党等为主要内容,发表感言,歌颂新时代。在海外合作媒体的脸书和推特等平台密集推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重要活动及“金句”,展示大国领袖的魅力和风采。

  理念上有深度。运用外眼视角,外嘴叙事,提高中国故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深入研究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点及当前海内外移动融媒体传播的大势,大力加强与海外传统媒体、华文社交媒体平台合作,扩大国际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和覆盖面,让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故事、东盟故事、世界故事更精彩更动人。

  平台布局 表达创新

  国际传播是一种极具特殊性的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传播。广西日报社深刻把握国际传播规律,针对东盟各国受众的文化生活、文化心理,在话语方式、传播手段和技巧、参与主体等方面进行策略创新,突出平台布局,注重提升面向东盟的本土化传播能力,主动设置议题,实现精准传播。

  故事选择“国际化”。六国联络站建设,是广西日报社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2021年6月27日,广西云・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国际传播联络站云签约及挂牌仪式在南宁成功举办。至此,连同2019年在柬埔寨金边已建成的首个广西云・东盟(柬埔寨)国际传播联络站,广西日报社在海外设立的国际传播联络站扩容至6个,实现了平台布局和平台前移,有力促进了广西日报社与东盟媒体的务实合作。

  故事讲述“国际化”。海外平台的建立,为东盟媒体发声找到了支点。2021年7月5日,东盟六国国际传播联络站合作伙伴联手制作新媒体作品――“海外人士同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视频中,柬埔寨华商日报社总编辑阮志强等东盟媒体人及合作伙伴代表用不同语言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期间,广西日报社集纳广西日报社记者和东盟六国国际传播联络站特约报道员、评论员撰写的稿件,连续4天推出“广西云・东盟六国国际传播联络站特别报道”,讲述各方对盛会的感受、祝福与期待。共25家海外媒体刊发相关报道稿件、图片172篇(张),展现出海内外报道相互呼应,紧密联动的新格局。

  故事传播“同频化”。紧跟中国―东盟关系重大热点事件,从内容、形式、渠道等角度全面加强国际传播工作创新,让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和本土化传播更接地气。中老铁路开通后,《广西日报》第一时间挖掘这一新闻题材的广西元素,在一版推出重点稿件《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看中老铁路建设、运维的广西智慧广西力量》,记录了项目建设进程中的广西智慧、广西力量。此外,有17家海外合作媒体刊载《广西日报》推送的中老铁路专题图文稿件232篇次。

  故事追求“特色化”。有地域特色,才有世界舞台。2021年5月6日,《广西日报》面向越南在华留学生等青年,启动“我们的足迹 我们的青春”短视频及征文比赛活动,采集中越传统友谊和民心相通的精彩故事。优秀作品在广西云、广西新闻网选发,为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了浓厚的海外舆论氛围。

  探讨不止 实践不休

  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方略、重点和路径,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

  拓宽国际传播新空间。有创意才有生命力。广西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新闻潮》杂志2022年1月期,首次开设《国际传播》栏目,刊发了《中国新闻社对东盟国家开展国际传播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报道为例》《纪录片对外叙事与传播策略分析――以中俄合拍〈这里是中国〉为例》,在学界和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是广西日报社注重国际传播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开疆拓土”,加大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探讨的结晶。

  打造国际传播理论小高地。为让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更有韵味,《新闻潮》2月期,以广西广播电视台和老挝国家电视台合拍纪录片的实践为主题,刊载了《精准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中老合拍纪录片〈志同道合〉样本解读》,阐述了采用“一国一策”传播策略,取得中老两国观众喜爱的国际传播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再以实践丰富理论指导实践,是广西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益尝试。《广西日报》的《东盟时评》等栏目建设,加强舆论引导,推出《推动广西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优化中柬合作 共赢发展未来》等一批专家解读文章,让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更明、动力更强。

  建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有平台才会有舞台。《广西日报》开放版积极组建东盟问题评论员队伍,围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题材推出系列时评,因势利导、答疑解惑,充分释放国际传播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人才能量。《新闻潮》杂志设立《国际传播》专栏后,国内国际传播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纷纷聚集,形成了良好的虹吸效应,更引发了专家学者对人才需求的深入思考。

  搭建更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了更好总结、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创新经验和做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借力,《广西日报》理论评论部、《新闻潮》编辑部计划联合举办国际传播理论征文活动,进一步提高广西日报社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切实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

  (作者系广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