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创编心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长江文艺出版社“致成长・焰火”系列作者 李东华
我是一个母亲,更愿意去聆听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家长只有体察到孩子的真实感受,才能真正陪伴、帮助他们,让他们顺利成长。《焰火》《小满》《星芒》里的主人公都是日常生活中自己身边真实存在过的,我自己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从他们身上观察到了成长的力量,进而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发光的文字。
长江文艺出版社《树孩》作者 赵丽宏
《树孩》在我的心里酝酿了很多年。小说的第一句话“世间万物皆有灵”,就是我写这本小说的初衷。我从小爱小动物、爱花草,曾经有过很多和动物花草交集的故事与经历。我一直认为,天地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灵,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它们和人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天出版社《风筝是会飞的鱼》作者 王 棵
用孩子们能接受的纯正的文学表达方式写守礁军人,在我,还是第一次。这本书写的是两个孩子与守礁军人之间的故事。我想借这个故事告诉每一个孩子:在离你们很远的中国南海上,有一群军人,正用他们的热血和青春,守卫着你们的童年,你们快乐地成长,就是对他们的牺牲、奉献、付出的最好回馈。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逐光的孩子》作者 舒辉波
写作《逐光的孩子》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孩子们稚气天真的脸庞。他们有的是我的访问对象,有的是我短期支教时的学生。除了孩子们,我还会时常想起那些青年志愿者们,比如《逐光的孩子》的人物原型――全国优秀援建教师范献龙,他在湖北神农架做了7年教师。我想,不是我书写了他们的生活,而是他们让我看见了更宽广的世界。那些追逐着光的人,自己也会成为光。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轨道号》作者 吴 岩
我欣喜地听说,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中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不仅是孩子,这部作品还吸引了成人的阅读兴趣。我尽量多用简单明快的语言,并把多重的科技、社会、文化内容植入到作品之中――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因素是,创造了科幻跟回忆录结合的写作方式,而我相信这也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影响到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绿珍珠》作者 汤 汤
创作《绿珍珠》,写得最过瘾的是绿珍珠城市的毁灭和绿珍珠树林的重生这两个部分,胸腔里仿佛汹涌着澎湃的音乐,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世界。在这部童话里,我书写了人生的两难处境,人类女孩和精灵女孩所经历的噩梦,信任和欺骗、失去和得到、伤害和救赎;同时书写了人类和自然相处过程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艰难探索,还有对人类科学、自然灾难的诸多反思。我在《绿珍珠》里想说的实在太多。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乌兰牧骑的孩子》作者 鲍尔吉・原野
写作时,我的脑海切换到蒙古语。孩子们的对话,老爷爷讲的神话故事都是蒙古语,我要在心里翻译一下才用汉语写出来。蒙古语描述的草原、马的样子和牧人的表情才是真实的存在。不懂一个民族的语言就不能进入这个民族的内心,文学尤为如此。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我和小素》作者 黄春华
疫情席卷而来,我们都身陷其中。生活的平静被打破,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而且有时我们不得不作出选择。于是,我们突然发现,世界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时间也将注定被划分为:疫情前和疫情后。就是这样,我们默默承受,渐渐成长,最终成为了受疫情影响的一代。
新蕾出版社《永远玩具店》作者 葛 竞
从9岁写童话开始,《永远玩具店》是我最贴近现实的一部童话。玩具本是孩童的玩伴,却承载了童年与成长、亲情与友情、陪伴与期待等多重含义。我想用传统玩具来书写属于中国人的大爱,那些深厚绵长却羞于表达的爱、那些无条件也无所畏惧的爱、那些能穿越时间与生死的永恒的爱……很幸运这本书能被这么多人喜爱,我也将继续坚定而快乐地行走在童话写作这条路上。
晨光出版社《好想长成一棵树》作者 湘 女
这本散文的主题是吟诵自然,歌咏生命。我想用“树”这样一个具象的存在,向孩子们传达一种自然心态、生命意识,并通过对“树”的描写,来表现人与自然生命,以及自然生命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我试图将“人与自然”这一思维贯穿始终,表现今天我们正在建立的一种积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孩子们从小树立对生态环境、对地球家园的保护意识。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街上的马》作者 刘海栖
这本书其实写的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那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齐鲁大地济南城里一条南北走向的居民街道,它名叫“山水沟”。在这里整日跑着一群“小马”,大家玩起来,每每像夏天刮旋风时的草屑和纸片,忽地向东,又忽地向西。这些孩子大半同龄,都属马。我就是其中一个。我想通过这本书,让大家知道,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和困苦,孩子有自己的欢乐。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对生活饱满的热爱、对世界充沛的好奇。
长江文艺出版社《兄弟俩》作者 肖复兴
我的两个小孙孙见到我的时候,常常一左一右趴在我身边,磨着我给他们讲故事。我的童年故事,即使对他们而言很陌生、很遥远,但他们很爱听。这本《兄弟俩》里的好多故事,我都给他们讲过。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我给他们讲故事的收获,同时,也是我送给他们童年一份小小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