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实题材 润泽生命成长

――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文学艺术类图书分析

作者:范燕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6-01

  □本报记者 范燕莹

  《逐光的孩子》反映大山深处支教扶贫和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梦想,《我和小素》通过一个女孩子的眼睛直面武汉疫情之下的社会生活……通过梳理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文学艺术类的24种图书发现,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作品入选数量居多,它们关注历史、反映现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儿童生命成长,呈现出严肃的、有情怀的书写,体现了儿童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使命意识。

  当代儿童心声的现实关怀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兼评论家,李东华既有着儿童文学作家清澈纯真的心灵,擅长用艺术的方式来讲故事,同时有着儿童文学评论家的敏锐,擅长从微妙处捕捉人性之美。她的“致成长・焰火”系列,包含《焰火》《小满》《星芒》3本,是内容各自独立且主题相关的成长励志小说,观照当代青少年在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扰和难题。黄春华的《我和小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只是疫情之下真实生活的展现与真情实感的流露,还着重刻画了少年的内心成长。对此,黄春华说:“我一开始写的时候,就没有单纯地想写成一部疫情小说,疫情是这部小说的切入点,我还是想写成给青少年看的小说本身的模样。”正如本书责任编辑高静说:“乍一看,《我和小素》这个书名似乎与疫情没有太大关联,可这恰恰体现了作家和编辑对文学作品长久生命力的追求。”

  一些作家将视野深入到城市之外更为广阔的乡村,聚焦扶贫、支教等民生工程,展现乡村孩子的生活图景。《三十六只蜂箱》取材于凉山地区“悬崖村”的真实事件。谈到本书的策划缘起,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儿童文学分社社长胡同印介绍说,长江少儿出版社一向重视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工作。出版社于2019年创办的“长江杯”中国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其宗旨就是为了繁荣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在征集优秀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会选择一些重大主题,与作家共谋。《三十六只蜂箱》就是这样诞生的。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同印看到一篇关于大凉山悬崖村孤儿兄妹靠36只蜂箱打拼未来的新闻报道,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写一部很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这就促成了长江少儿出版社与作家余闲的合作,于是有了《三十六只蜂箱》一书的出版。《逐光的孩子》是一部有着写作原型的支教题材作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儿童文学出版中心副总经理谈炜萍介绍说,对于支教,作家舒辉波积累了大量的采访素材,并有着丰富的个人支教经验和情感表达诉求。《逐光的孩子》出版后给读者最深的一个词是“真诚”,有着一种扣人心弦的文学力量。

  讲述过去的童年故事

  独特的地域生活孕育了作家作品的独特地域气质。《土狗老黑闯祸了》是京味儿作家叶广芩继《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三丫上房了》之后描画老北京童年系列的第3部作品。叶广芩在古稀之年,用成熟的笔触,描摹了小女孩“耗子丫丫”和伙伴们飞扬自在的懵懂童年,也写出了北京平凡人家的温情暖意,以及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的独特气质。相较前两部作品,《土狗老黑闯祸了》中的“耗子丫丫”有了明显的成长,她开始懂得维护友谊、关照亲人与伙伴,她的身上也多了对成长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珍惜。叶广芩说:“我写了很多京味小说,记述了老北京、新北京的前世今生。如今有了一把年纪,忽然向着童年靠拢,这是人生的完整的圆。”

  肖复兴的《兄弟俩》是以自己和弟弟童年的成长经历为蓝本全新创作的少年成长小说。小说中的大河、小河兄弟俩分别对应了现实生活中的肖复兴兄弟俩,但又有所区别。作者肖复兴在富有老北京特色的大环境下讲述了大河、小河兄弟俩成长的蜕变。老北京方正的四合院与笔管条直的胡同,是兄弟俩成长的天堂,那温润而真实的兄弟情、祖孙情、邻里情、师生情等,是兄弟俩记忆中存在于心的永恒的生命色彩,是让他们坚信艰苦的生活中充满爱和希望的力量。

  “那些年,我们就像一群小马,在城市里、在街上、在想象中的原野,奔腾、撒欢……”刘海栖的《街上的马》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物资匮乏时期,一群北方追风少年的纯真生活。对于《街上的马》的写作,刘海栖介绍说,这些细节和真实感、“山水沟”这样活灵活现仿佛在眼前的街道,如此生动、翔实,是因为此类种种都基本来自他小时候的真实经历。

  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繁荣发展,多姿多彩,但也总感到尚缺一种非常重要的色彩:海蓝。我们的儿童文学呼唤更多的半岛文学、海岛文学、海岸线文学作品涌现。”谈起海洋主题的儿童文学创作,资深少儿出版人海飞说。《风筝是会飞的鱼》为孩子们讲述了驻守南沙岛礁的中国军人和男孩艾齐、夏树之间的跨越山海、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孩子和年轻军人的共同成长,作品刻画了一代又一代南沙守礁军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家园和人民的温暖柔情,并以丰富感人的细节,帮助少年儿童更深入地了解神奇、遥远的中国南海,强化孩子们的海疆意识。让孩子们懂得:岁月静好的背后,总是写满忠骨和大义,写满信仰和奉献。军旅作家裘山山评价,《风筝是会飞的鱼》是一部既有浪漫色彩,又有细密的现实生活质地的作品。

  战争年代的童年叙事如何写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张品成的《最后的比分》,选材角度独特,通过红色苏区的足球往事,向孩子讲述革命历史,展现苏区生活风貌。“这是一部独特的讲述红军故事的小说,像这样的小说应该更多些。”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综合二处处长纳杨表示,在全社会开展学习党史的大背景下,儿童文学创作要加强讲述新中国是怎么来的,红领巾为什么是红的这样一些红色故事,让孩子们在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树立为祖国而奋斗的高尚理想。这对新时代儿童的精神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融和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

  《建座瓷窑送给你》通过3个少年校园和家庭生活的日常,展现了闻名于世的瓷都在新时代的变迁;《敦煌小画师》以20世纪40年代敦煌艺术研究所初创期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小主人公欣洁跟随父亲来敦煌莫高窟工作生活,在敦煌成长学习的动人故事;《龙船》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描述了独有浓郁湘南特色的赛龙舟活动,蕴含着浓浓的乡土风情……“本次推荐的多部作品都写出了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民间文化在当代少年儿童中的传承,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在他们精神成长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纳杨说。

  “彭学军从早年的童年记忆写作,到现在以景德镇陶瓷为故事背景的《建座瓷窑送给你》,无一不是她深耕现实、体验人间烟火的结果。”谈及优秀现实题材儿童文学的出版,谈炜萍说,优秀的作家不会被题材所束缚,每一个阶段她在关注什么,体验什么,这些都是她写作的源泉。对于编辑来说,我们不但要关注作家在创作什么,还要时刻洞悉他的兴趣、思想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