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历史与现实更深处开掘

――访《向死而生》作者曾平标

作者:范燕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27

  □范燕莹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详细叙述了这场中国革命历史中罕见的惨烈战役的过程。正因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这场战役如此重要,描述它的作品已有不少。因此,对报告文学作家、《向死而生》一说作者曾平标来说,其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怎样写出自己的特色。

  问:您在本书《后记》中说:“写过不少的书,算算也有二十来本吧,但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写得像《向死而生》这本,写得我泪流满面。”谈谈《向死而生》的采访与写作,对您来说,有着怎样的独特意义?

  答:我3次到湘江战役的发生地采访,对一些重大战斗的遗址遗迹以及烈士遗骸收殓保护点至少进行过两次以上的深度采访,因为要讲清楚说明白这一宏阔的历史事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进行艰苦的“田野调查”,应该说,这次采访是一次体力跟脚力的检验。

  写作这本书的独特意义,就是跳出了对湘江战役书写的窠臼,让写出来的这本书“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就是把湘江战役当作宏大叙事的一个历史背景,笔墨则重在这场血战硝烟散尽之后,深度挖掘湘江战役“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勇于胜利”的精神和红军战士的信仰伟力是如何穿越历史时空一路走来的,倾情讲述共产党人是如何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

  问:您以往的作品以重大现实题材创作为主,此次为重大革命题材写作,这对您来说,意味着哪些挑战?

  答:在写作过程中,我常常提醒自己,这本书绝不能就战役写战役,必须要用更大篇幅立体式反映这场战役乃至80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人和事,用更多的笔墨深度挖掘湘江战役的精神力量是如何穿越时空、观照现实的。

  把湘江战役当作重大现实题材来写,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革命题材结合现实意义来写,我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让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在书中交替呈现,让现实与历史相互补充、相互佐证、相互支撑,最后相互辉映。

  问:关于湘江战役主题的图书已有不少,结合本书创作,谈谈您在驾驭这种重大革命题材,并尝试写出新意方面,做了哪些有开掘性的工作?

  答:检验作家功力的就是对主题的提炼升华,驾驭湘江战役这样的重大革命题材尤为重要。和西路军西征、皖南事变异常惨烈一样,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三大”不可触摸之痛,要做到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我尝试从信仰、理想和信念这个角度来切入。红军战士前仆后继,用他们的鲜血来祭奠自己的信仰,用忠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这是这个时代的需求,也是这本书的主题。

  确定了这本书的立意后,我就尝试在结构上采用大开大合、在布局谋篇上采用宏大叙事,力求全景式、全方位来反映湘江战役之后这80多年来的历史“长景”,像推土机一样整体推进,我想只有这种架构设计才能让这本书的格局大一点、站位高一些。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历史,同时观照现实,融入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普通百姓对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收殓、遗址遗存保护工作的重视,对红军烈士的深情,精准传达了湘江战役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