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27

  党史专家、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

  读完这部作品,我感觉其特色是鲜明的。作者紧紧抓住并深入挖掘党和红军在湘江战役中如何“向死而生”这个主题,根据文献记载的史实,运用幸存者的回忆资料和目击者的采访记录,还有回到现场的采访见闻,从各个方面来挖掘湘江战役蕴含的伟大精神。

  向死而生的关键事件,总是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历史奥秘;向死而生的英雄传奇,总能最大限度地绽放出信念的光芒。在《向死而生》这部非虚构作品中,作者没有简单重现和复述湘江战役的全过程,而是抓住几个关键节点,用更多笔墨写红军将士的忠诚信念,写他们在血战中为什么、靠什么,写他们失去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写后人从这场战役中看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样一些直逼灵魂的精神话题。而这些精神话题,恰恰可以逼近党和红军为何能够向死而生的谜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曾平标以实地踏访的切实感受、激活历史的生动故事、形象鲜活的红军将士,复现了当年的长征初战――湘江战役的悲壮过程与激烈场面,写出了红军将士为着革命胜利“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表现了红军后人与所在地人民群众,对于牺牲将士英勇事迹的深切铭记和不朽精神的深切怀念,以及湘江战役之后的不同时期对于红军功绩、长征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全书充满一种为长征大战树碑立传,为红军英雄描形造影,颂扬英雄主义的丰厚意蕴和感人魅力。无论从题材的重大、内容的独特,还是从叙述的激情充盈、文字的字字千钧来看,《向死而生》都堪为党史题材领域文学写作的重磅力作,而且不可替代,值得珍重。

  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

  《向死而生》是一部致敬性的书写。我由此想到多年前我在阅读《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时读到的一个故事:一位老红军带着他在福建长汀“扩红”来的3000子弟跟着中央红军长征,然而,这3000子弟在湘江一战中全部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这位老红军再没有回过长汀,没回过老家,也从来没有到过昔日的湘江战场。他的儿子、女儿、儿媳和孙子们每次到湘江战场遗址凭吊时,都会面朝湘江长跪,面向湘江磕头,说:“我们是代老爷子来为你们祭奠,对不起你们……”这个故事令我很感动。看了《向死而生》以后,感触很深,这是一本好书,是对这一段历史的真实再现和传承红色血脉的深度挖掘,意义重大。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

  曾平标通过细致认真的采访调查,以详尽的细节还原了湘江战役这一中央红军生死存亡之战的壮烈史实,“向死而生”这个沉甸甸的词语非常贴切地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它既是对湘江战役历史意义的精准提炼,也是红军忠于信仰和理想的精神表白,更是对革命精神永葆生命活力的形象比喻。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自于作者对革命历史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对红军先辈怀有崇高的敬意。作者在进入到对湘江战役这段历史的调查和学习中时,发现湘江战役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他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勾连,让我们看到,湘江战役的红军先烈并没有死去,他们仍然行进在由他们开辟的革命道路上。《向死而生》是一部具有思想开拓性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一段革命历史的拓展性调查和书写,证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延续性和历史逻辑性,以及革命信仰的人民性。

  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炳银:

  湘江战役是决定中央红军前途命运的生死血战,其严酷惨烈情形古来少见!在战争过去80多年后,报告文学作家曾平标来到这片几万红军战士曾经用鲜血、生命和信仰精神浇灌过的土地,通过多方深入采访,真实再现当时的酷烈战斗情形;见证追忆搜寻并庄重安葬烈士遗骸情形,以怀念弘扬他们“向死而生”、初心不改、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在现实的国家建设、幸福生活追求中丰富、生动地书写,非常触动心弦,引人沉思。报告文学《向死而生》是在努力再现并还原历史重大事件情景的同时,深情祭奠先烈,怀念汲取崇高信仰精神滋养,培育革命理想信念行动的激情创作成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军事历史》杂志原主编张明金:

  《向死而生》通过对湘江战役的历史寻踪,还原了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教育后来人不忘初心,继往开来,选题重大。书中对湘江战役的历史叙事,引用参考资料权威,历史背景清楚,具体的战役战斗有史料可查,故事细节叙述翔实。作者运用报告文学的艺术构思手法,层层递进,写了湘江战役的历史背景、湘江战役的主要过程、湘江战役后一些遗散红军的最后归宿和人生悲欢离合的故事、湘江战役纪念遗址保护和场馆的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革命老区的关怀等等,故事栩栩如生,情景交融,真实感人,可读性很强,是一部弘扬革命主旋律、讲好中国革命故事的力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外国军事学术》杂志原主编肖石忠:

  《向死而生》在深情回顾关乎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的历史进程、叙说红军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的基础上,展示了湘江战役的信仰力量,提炼出“一部用鲜血祭奠信仰的壮烈史诗,一幅用历史观照现实的精神图谱”的主题。特别是八桂儿女怀着对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的敬仰之情,致力于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全力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和规划建设湘江战役纪念场馆,用实际行动践行“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的告慰”。本书史料权威翔实,历史事实准确,宏大场面与具体细节相结合,饱含真情实感,是一部军事历史题材方面的优秀报告文学。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

  《向死而生》是一部沉甸甸的大书,是一部从红色宝贵资源中挖掘创作题材,用情用力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难得力作,也是一部党史教育的好教材。作品以湘江战役为切入点,时空纵横交错,书写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英勇牺牲,也书写了湘江两岸百姓与红军战士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更书写了当代八桂人民倾情打造红色文化,把长征精神化作精神力量,实现全面小康,把这块血染的土地建设成生机勃勃的红色沃土的奋斗之志和发展之果。

  曾平标不惜脚力,沿红军足迹,深入当年战斗现场,采访了数百位红军后人、当地村民。作品在历史时空中真实还原了悲壮惨烈的湘江战役,集中讲述了一系列动人故事,形象地刻画了“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红军政委易荡平、舍身跳崖的红军团长韩伟等众多英雄群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与一般报告文学不同,这部作品不只还原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是以一种大历史观的眼光,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现实中回望历史,不忘初心和来路;以历史映照现实――不负先烈,这世界如你所愿,已是一个美好新世界。这种写法,为报告文学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正因为有了“向死而生”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才有了“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伟大胜利。在报告文学《向死而生》里,众多红军指战员分明知道向前就是牺牲,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因为只有向前才意味着革命还有希望,意味着后来的战友就能踏着烈士的鲜血去夺取胜利。在隆重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作者曾平标在这一片又一片的血染的田野上千方百计找寻先烈的遗迹,人民出版社和广西人民出版社在近百年来的英雄诗篇和人民的记忆里与作者一起爬梳历史,为新时代的读者们奉献了一部英勇而坚韧、激昂而深沉的报告文学激情之作《向死而生》。

  近百年的时光流逝了,不会流逝的是英雄的精神;近百年的风吹雨蚀了,而不被吹散不被销蚀的是人民的记忆。这一切,我们能在作者的田野作业和遗迹的找寻中真切地感受到。书中还不只是后人的回忆,作者还用他准确的书写把我们带入现场,帮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肌理和温度。书中不仅真实再现当年红军长征中湘江战役的血与火,也饱含真情书写了无数后来人对先烈的追忆、缅怀和永不泯灭的深情。书中还写到对红军烈士遗骸细致入微的收殓,对战斗遗址遗存的精心保护,一个个故事足够沉重,一旦说出,我们就能感受到无法量度的千钧重量,让逝去的英雄与当下生活聚集于一处,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继续英勇前行。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在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学方式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教育,赓续光大红色革命传统,由曾平标创作的《向死而生》作出了一些新的有益探索。作品深入挖掘中国革命历史资源,立足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壮阔事业,回顾红军长征中湘江战役向死而生的难忘进程,叙述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血洒都庞岭,以及陈树湘断肠明志、韩伟跳崖取义、易荡平自戕铸忠魂、黄冕昌血洒虎形山等可歌可泣壮举,弘扬革命崇高信仰和英雄主义精神,以广西人民做好红军烈士遗骸收殓、遗址遗存保护工作,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与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发展结合起来等,再现中华儿女对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的敬仰之情,对伟大长征精神的代代传承之志。作品主题积极,尊重历史,可读性强,历史与现实切换自如,宏大场面与具体细节相得益彰,既体现了田野调查和历史研究的求实严谨,又显现出文学表达的真诚深情,该书数易其稿,经反复打磨,且制作精良,社会反响热烈,对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理想信念、激励人们谱写新时代长征路上新篇章,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