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黄畈村农家书屋:

打造村民家门口的“知识加油站”

作者:汤广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23

  □本报记者 汤广花

  黄畈村农家书屋通过组织系列活动,引导村民爱读书、读好书。

  黄畈村农家书屋 供图

 

  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黄畈村八组的一个小山冲里,有一栋三层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粉墙黛瓦,在青山绿水间分外显眼,这就是黄畈村农家书屋,又名劝学图书馆。书屋由文化志愿者、湖北省谷城县纪委退休干部叶华程出资创办,自2015年开放以来,服务当地父老乡亲和社会大众,犹如一座“精神灯塔”,为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名农家书屋管理员,一定要热爱,要奉献,要懂行,要坚守。”近日,叶华程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能惠及长远,能让村民和孩子们从读书中受益,自己所做的一切就都值得了。

  组织系列活动 引导村民阅读

  黄畈片区现有行政村13个,3000多户1.5万多人。七八年前,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然而在叶华程看来,与宽裕的物质生活相比,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较贫乏,尤其缺乏青少年读物和农业科技图书。

  叶华程还记得,有一次他从县城回到老家黄畈村,看到一群小孩围看大人打麻将便问,小孩怎么学这个?其中一个孩子回答:“不看这看什么?”这促使他思考农村的阅读问题,并决定自筹资金,兴建一家乡村文化大院,取名为劝学图书馆。“目的就是劝勉读书学习,不仅让农村的孩子有一个读书的地方,也通过‘劝学’,让更多的乡亲养成读书的习惯。”叶华程说。

  在湖北省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的支持下,目前,黄畈村农家书屋拥有图书2.1万余册,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法律、农业科普及儿童读物等。按照“纯公益、无负担、超市式”的宗旨,乡亲们借书不必办证、交押金,只需登记姓名及借阅书籍,按时归还即可。书屋两侧还建有作家作品馆、航天科普馆、家族档案馆等6个展馆,主要展示襄阳、谷城文化科技名人成就。这些展馆也全部免费开放,以期激发青少年从小立志,奋发向上。

  黄畈村农家书屋不仅让乡亲们有书读,还教乡亲们会读书。举办“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好书”等公益讲座,开展“书法家送春联下乡、培训留守儿童学书法”等公益活动,向青少年推荐名言警句和经典书目……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吸引了四乡八邻来阅读。据统计,截至目前,县内外有2.5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1.3万多人次签名登记借书。

  许多人称赞叶华程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有人问他:“退休后,你不好好歇歇,为什么选择带学生一起读书?”叶华程回答说,自己退休后不缺生活费用,孩子也有不错的工作,趁着精力还充沛回归乡里,引导父老乡亲重视科学文化,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促进发展,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做,也应该努力做好的事情。

  发挥服务功能 营造良好风尚

  翻开黄畈村农家书屋的借阅登记簿,一个个名字映入眼帘。3岁的陈浩楠,5岁的徐叶欣,8岁的席化奥、张进蓝、陈东航、丁昊文、王诗雨,9岁的刘慧文,10岁的鲁俊茹、张慧琳……“这些来借书的小朋友,有的来自本村组,有的来自附近村组,还有的来自庙滩和县城。”叶华程告诉记者,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是书屋最热闹的日子,许多中小学生陆续过来看书学习。他们当中有的刚开始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后来慢慢追赶上来。2020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华中科技大学的蒋庆丰,入学前还专门来到书屋致谢,让叶华程特别感动。

  “小孩子要来借书还书,家长常常陪同过来。他们也会自觉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与孩子一起阅读。”叶华程说,书屋成了当地群众心中的“知识加油站”。

  80多岁的姜发海、叶荣富是书屋的老朋友,他们经常借阅文化和历史类图书;村民席悦常来借阅养鸡和种树方面的图书,慢慢成了行家里手;郭正江是养猪大户,也从书本里寻找高效养殖方法;杨正银家中买了农用车、拖拉机、收割机等8台农用机械设备,图书馆内的农业机械操作修理类的图书成为他最喜爱的读物。

  黄畈村农家书屋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2017年,“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全国农家书屋主题实践活动走进黄畈村农家书屋,并召开了农家书屋管理员代表座谈会。2019年,湖北文理学院来这里举办“助力农村书屋建设”活动,老师们通过引导当地小学生阅读和朗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此外,谷城籍作家陈怀国、陈闯、马忠静等文化名人,多次到书屋,为青少年讲授写作技巧并捐赠个人作品。

  黄畈村农家书屋门前是一片开阔的农田,旁边有一户人家养了几条狗,每当听到狗吠声,叶华程就知道又有人来读书了。“我这一生平凡犹如沧海一粟,但无论何时我都没有放弃读书。年少时,到处借书读;年轻时,以读书为乐;如今,依然爱好读书。我也希望所有人都能读好书。”叶华程说,每当他在书屋内看到孩子们安静阅读,内心便有力量,“从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儿上,我看到了希望,也看懂了农家书屋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