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底终将反弹造梦总会成真

作者:赵婧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8

  □赵婧竹

  还记得今年4月18日,北京苏宁影城慈云寺店发布闭店公告,这则消息在那晚刷屏了我的朋友圈。一个做宣发的朋友感慨:“难,太难了。”

  有资料显示,是苏宁置业将这一区域的商业综合体进行了售卖,这也是影院闭店的原因,而非网传的经营不善。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苏宁置业放弃这一商区也恰好证明了经济环境的萧条,成本与营收的失衡。

  而且,它并非个例。

  从2020年开始,影院反反复复停摆,到2022年“清明档”“五一档”新片大规模撤档,票房营业额创近10年新低,全国影院接连关门……从一个个严峻的情况来看,影院正在离观众越来越远。

  最初一次影院停业,观众集中火力在网络上呼救,直到《八佰》在关键时刻冲出来救市,瞬间点燃了观众回到电影院的热情,影片更以31亿元的成绩拿下了2020年票房总榜第一。

  但是到了今天,观众似乎对于影院停业的消息变得无动于衷,因为就算营业,太多观众也已经很久没有走进电影院了。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影院空间的密闭性和聚集性成为防疫的危险信号,观众出于安全考虑,也少了去影院的意愿。

  另一方面,确实没什么影片值得去影院观看。笔者上一次的观影记录还停留在3月份的《新蝙蝠侠》,而它最终1.57亿元的票房成绩也是格外惨淡。作为一部“超英片”,一个DC宇宙原创动画电影的超强IP,本不该是如此境况。除了影片口碑的两极化之外,它也足以说明影院号召力的低迷走向。

  同时,票价持续走高也成为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一个小门槛。可以理解,这是影院为了缓解经营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也是观影意愿下降的恶性循环中类似“那根稻草”般的存在。

  因此,如何唤回观众的观影意愿,成为当下解决影院生存难题的根本所在。

  首先,政策方面,各地已经出台了很多影院纾困扶持措施。与此同时,部分影院也已经开展了“自救行动”。比如在网上售卖零食,苏宁影城、博纳影城已经推出了零食礼包清仓秒杀;又比如,影院也在尝试打破单一的盈利模式,增加书店、餐吧等形式,中环影投就已将音乐餐吧搬进了影院,并在四川绵阳进行试点,营收可观,节假日日销售额破万;再比如,定期举办观演活动,首都电影院已经逐步举办相声演出、演奏会等活动,万达影城甚至推出了“剧本杀”品牌“万影寻踪”。但是,当影院搞起“副业”时,除了能够减少亏损外,对于影院复苏仍然不是最有效的强心剂。

  而关键点,还是在于电影本身。

  影院越萧条,票房越低迷,片方越不愿意投资拍大片,观众也就越不爱去影院。甚至有一批投机的烂片层出不穷,让观众愈发对院线电影失去信心。尤其是近期几个节日档的爱情片,无一例外令人失望。

  从2021年的票房爆款《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和2022年截至目前的总榜前三名《长津湖之水门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奇迹・笨小孩》来看,疫情之下,观众还是愿意给优质影片疯狂打call的,同时也能窥见,这个时代环境下观众对于喜剧类型及用心之作的渴求。

  所以,我们更应该相信,一旦疫情得到控制,撤档影片纷纷归位,影视产业上游加大资金投入,创业者触底反弹,观众一定会为院线埋单,重新找回对大银幕造梦魅力的渴求。

  现在,对于产业内的人来说也更为关键。坚持与创作才是产业回暖的制胜法宝。对于像笔者一样的影视周边产业从业者来说,此时要做的是不忘初心,肩负对电影产业向好发展的责任,不放弃对院线回暖的信心,坚持对电影话题的传播与评论,尽可能开展观影团活动,帮助观众重拾对影院的兴趣以及观影习惯。

  而观众,也应该对这群从业者给予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作者系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