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2-05-18
把古籍典藏 保护好、利用好
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讲述的是从政为官心里要装着百姓安危冷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号召干事创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彰显担当。挖掘古籍中蕴含的精神财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我们才能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
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要学会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做好当代古籍保护工作,科技的保护支撑作用十分重要。江苏省以“江苏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为基础,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让读者在“云端”就能感受中华古籍之美。
(5月16日 《人民日报》 康岩)
用“流动的图书馆” 增进文化惠民
北京海淀区图书馆的“流动书车”、广州公交的“流动书屋”……这些动起来的图书馆载着上万册的书籍,将借阅服务送到社区、乡村、学校甚至大山里。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共有2636个县建立了图书馆总分馆制,亿万册书籍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级图书馆、“城市书房”、“百姓书屋”等借阅网点流通,走进千家万户。像点外卖那样方便地借阅图书,在许多地方已成现实,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降低、提升素养的途径增多,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知识充电与终身学习需求。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用“流动的图书馆”增进文化普惠,就呼应了这点。这也说明了公共文化服务应该跟社会期许对标,与公众诉求共振,在普惠上做加法,在实效上做乘法,最终让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高质量的满足。
(5月16日 《光明日报》 佘宗明)